出走新加坡.三|人口3分之1为“非居民” 富商却能即时申永居?
中国富商近年来出现的移民新加坡热潮引发关注。事实上不只富商,自上世纪90年代中新建交以来,经由各种途径移民新加坡的中国人数目剧增,在新加坡外来人口中占据比例仅次于马来西亚,中国也成为新加坡华人外来人口的第一大输入国。
香港也经历过从中国内地移居人口急剧增加的时期,及至80年代设立配额制度、回归后将单双程证分开后,演变成现时由特区政府主导,但灵活度受限于《基本法》的人才入境政策。
星港两地针对外来人口的签证及身份转换政策,以及各类身份人士待遇有怎样差别,对于外来移民又有何等影响?
富商获港籍要7年 新加坡“绿卡”却不用等?
若按照“具国籍及居留权-具居留权但不具国籍-不具居留权”三个不同等级划分,新加坡依次是“公民-永久居民-非居民”,香港则可以归类为“中国籍永久性居民-非中国籍永久性居民-非永久性居民”。
其中,新加坡的“非居民”和香港的“非永久性居民”,皆包括持各类签证进入该地的非本地劳工、家庭佣工、就业者及就读学位课程的人士,亦包括到当地团聚的人士。不过,透过优秀人才、企业家等途径到港居留的高层次人士,亦是持非永久性居民身份,要连续通常在港居住7年后,才能申请永久性居民身份、(其中的中国公民)申用香港特区护照。
相较之下,透过投资移民赴新加坡的人士,只要通过审核便可即时申请永久居民身份(俗称“绿卡”),以此身份再居住2年便可申请成为公民、申用新加坡护照。不过,新加坡在国家忠诚方面的考虑,并不允许公民持用外国护照,抑制了一些永久性居民选择转换为公民身份的渴望。
新加坡:永久居民无缘消费券 要履行兵役
值得留意是,香港的前两个身份在法律层面同属永久性居民,即便国籍(是否为中国公民)的确影响个别权利义务的适用,但权利差别非常小。至于香港非永久性居民,所获待遇也算优厚——部分非永久居民除了选举权利外,是能够享受大多数的社会福利(但基于国籍/逗留条件/签证会有所差异)。
新加坡则不然——无论法律定义还是实践上,公民和永久居民具有明确的级差,永久居民不可享受社会援助津贴、选举及担任政府工作人员等权利,但需要履行兵役义务(仅第一代移民可豁免)。持各类准证在新加坡长期逗留的“非居民”人口更是几乎无缘各项社会福利,包括公共医疗、住居福利等。
香港“住者即居民” 新加坡有清晰分野
根据香港《人事登记条例》,除获豁免或无须登记的人士外,获准在香港逗留超过180天的人士,均须登记领取身份证——也即顺理成章地成为香港非永久性居民。相比之下,新加坡需要履行社会义务(例如兵役)的公民、永久居民以外的人士,则冠以“非居民”的身份,从名称上矮了一大截。
这也就解释了从两地政府对无居留权人士的待遇上看,香港的非永久居民与永久居民的差异虽存在,但不若新加坡明显,而在新加坡,有诸多权利和福利,必须是永久居民甚至公民才可享有。因为这是制度设计从根本概念上就划下不同的界限。
新加坡逾3成“非居民” 香港仅8%
虽然新加坡“非居民”的待遇较居民落差大,这无碍有大量的非居民在新加坡逗留——这一数字是香港的3倍多。根据《香港01》整理的新加坡统计局资料,近十数年来无居留权的人口占比大致在25%到30%之间。
香港近年无居留权人口(非永久性居民)仅占约8%。在香港,有逾9成人士是永久性居民,而永久性居民当中,超过98%为中国公民(2021年数据,2016年为99%)。
新加坡爱顶尖人才 无阻外来劳工热
两地无居留权人士占人口比例的悬殊,是因为新加坡的“非居民”向居民的身份转换较香港更困难吗?
其实不然,香港《基本法》确定“连续通常居住7年”为获得居留权的基本条件,新加坡则更灵活地向顶尖人才提供更具优势的条件,符合条件者(透过投资移民计划赴星的富商)一经批核,无需居住年限要求便可即时获取居留权,进入到第二级的“永久居民”一列。而即便留学生、在星工作的中高级技术人员,最快2年也能取得永久居民身份。
至于新加坡针对基层劳动者的“工作准证(WP)”,与香港的“输入劳工”、“外籍家庭佣工”计划相同的是,他们不能为家属申请家属签证,也不能以此申请永久居民,这类人士的薪水并不优渥,月薪一般在1500至1800元左右(约合8400至10000港元)。
至于中高级别的外来工作人员,法例规定月薪须达2500坡元(约合14022港元)。这一数字虽然并不算高,但其实还有许多隐性限制,例如月薪要达到6000坡元(约合33653港元)才能为亲属申请随行签证。相较之下,香港的工作签证(一般就业政策/针对内地居民的“输入内地人才计划”),对薪水要求则是达到本港该行业“市场水平”,而持签证者即可申请亲属的受养人签证。
在受养人签证持有人方面,香港也提供了更宽松的待遇,工作人士的受养人是可以在港工作且可任意转换雇主;但新加坡的受养人签证则不赋予工作权。
香港工作签证的逗留条件也非常宽松,即使雇佣关系已经结束,只要签证还没有到期,就还可以继续逗留香港(便于拿到新的签证)。对比新加坡,通知期结束之后,雇主必须在一个星期内取消雇员的工作签证,员工必须离境(除非找到新的雇主)。
而在挽留毕业生在当地工作的签证政策方面,香港提供“非本地毕业生留港/回港就业安排”,毕业后可申请1年,此后再以“2+2+3”的年期延续,签证期间可以自由转换工作而不需通知入境处;新加坡则提供1年的“长期访问通行证”,期间不得工作,需要转换成工作签证才能从事工作,毕业生工作后的待遇与其他外来人士无异。
移民政策时松时紧 中国成第二大外来人口来源
根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2019年的统计数据,居住新加坡的中国国民人口为451,481位,其中52516位来自香港,18,820位来自澳门。居住在新加坡的中国公民人口是新加坡第二大外国公民人口,占该国外国出生人口的18%。该国大部分外来人口来自马来西亚,在新加坡工作和定居的外来人口中有44%在马来西亚出生。
由于生育率走低,为了弥补人口缺口,新加坡政府在2004年放宽移民政策,在2005年到2009年,一共有40万外国人获得了永久居民和新加坡公民身份。但自2009年起,开始收紧有关政策。
及至2017年12月,新加坡开通了留学生转永居的通道,2018年新加坡的永居获批人数达到了9年来最高,2018年公民获批人数为22600人,达到了11年最高。新加坡总理公署部长英兰妮在国会披露的资料显示,2021年获得新加坡公民权的人数约有2万1500人,获得永久居民的人数大约有3万3400人。这一数据又创下12年的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