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解封|90后OL曾任“团长”今离开:不羡慕西方,但清零不可能
3月27日上海浦东开始封城,6月1日上海全面复工复产。在封城的最严峻的时间,90后沪漂嘎嘎跟上海这座城市一起经历了季节的变换,一起度过了难以言喻的55个日子。在广告公司上班的嘎嘎一天是这样度过的:听著著窗外的鸟鸣被6点的闹钟叫醒抢菜,摸索著网络上各种能买到物资的方法。擅长统筹沟通的她,在封城期间更当起了居委会的团长,亲身解决封城期间的物资问题,给小区带来居家办公必备的咖啡。
嘎嘎坦言不羡慕西方的共存,对于网络上的“清零与共存之辩”她不站任何一边,仅淡淡说了声“做好自己能做的”。5月22日她踏上回家路,成为离沪大军的一员。经历魔幻的离开上海的过程,她在微信朋友圈写下一段话:“夏天的尾巴希望能跟朋友在上海约咖啡约酒,盛夏我看是难了。”
封城第一周抢菜难 早上6点起身:恐慌下“将心比心”
嘎嘎透露,她3月9日就已经开始居家办公,上海宣布两阶段封城前,她所在的小区已封区,老家在浙江的她一个人住在上海浦东区,封城前她囤了过往三倍的水饺。3月27日上海浦东开始封城,封城前两日她点不到外卖,除了居家办公,还需找各种网上平台补齐物资和生活用品,非常忙碌。
“关键是不要放弃”,嘎嘎尝试过“叮咚”、“盒马买菜”,但不是每次都会成功。她也会翻看抖音和微信小程式,多种方式寻找“菜源”,但封城头两日还是不顺遂,嘎嘎说:“我花了很多时间刷手机但只抢到一点”。在封城第三日,她设了早上6点的闹钟起床抢菜,终于成功。
嘎嘎所在的地方是旧式小区,由于她是租户,一开始并不知道封城期间的上海,社区的微信群组是买菜添购物资的重要渠道。她在“叮咚买菜”询问是否有同区的居民可以一起购买时,被热心居民拉近社区团购菜的微信群组,“找到组织”的嘎嘎顺利在封城一周后透过社区团购吃到麦当劳,并且认识了可以在封城期间一起团购的邻居和朋友。
封城两周后,在“不确定要封控多久的情况下”,网上的情绪愈来愈高涨,各种抱怨的声音和各种“惨况”接踵而至。网络讯息真假难辨,官方讯息也不一定能即时传达,嘎嘎说,自己买不到菜也会很著急,尤其是当在家乡的父母看到电视里说,上海政府“发菜了”,或是当局对外表示“如果不是要没有确诊阳性的楼,是每户人家每一天可以放一个人出去买菜的”,她不知道如何回应。
嘎嘎无奈地说,“这种东西肯定到执行层就会变不一样,我爸妈每天都在问我也很烦,我也很焦躁,如果正好聊天的那时我已经没有菜吃了,我连大米都没有,我连面都没有,那我是否要假装无事?”
嘎嘎说她也只能宽慰自己,“我有10棵菜,我就按照10棵菜的活法去活,你自己得调节自己,不可能说我现在要封闭管理,还是和以前一样的生活,我还看到有人天天在群组嚷著说要喝奶茶”。她认为自己抢不到菜,别人可能也抢不到,在封城期间将心比心,配合政府防疫政策等来解封,是当时的她唯一能做的。
封城第二周医疗“爆煲” 嘎嘎:上海顶尖医疗难堪重负
封城两周后,未如外界预期解封,上海的确诊数字却屡屡飙升。医疗水平属全国顶尖的上海,因医疗资源挤兑而“爆煲”,成为众矢之的,癌末病人无法求医,家属跪地哭喊“救救我老公吧!”;洗肾病人无法按时接受疗程;上海护士哮喘发作来不及救治而去世。很多网民发问:“上海怎么了?”
嘎嘎分析,城市的医疗资源应与城市需求相匹配,以满足正常情况下的需求。上海因为疫情的关系,也出现人手紧缩的问题;医疗资源和人员忙著去做核酸检测,然后去做封闭管理,资源和人手肯定不够用,“你说哪个城市会按照人口1:1来配置医疗资源?”,这本来就很正常,但上海医疗被关注的关键原因,在于上海是全中国最顶尖医疗资源集中的地方。
她解释,上海不只是上海本身,“它是全中国的上海,上海的医疗资源一直是全国共用的”。难以医治的病症、癌症晚期的病人许多会集中在上海,以便接受治疗,因此即使没遇到疫情下的极端状况,上海最顶尖的医疗资源也是不够的。
在上海封城期间,一位在英国留学的癌末学生归国就医,但因隔离无法获得治疗而透过网络求助即是一例(相关阅读:疫情|上海21岁罹癌女留学生归国 因隔离无法治疗医院发病危通知)。嘎嘎提到,自己可以理解这些病人和其家属用各种管道努力在网络上发声,不认同网络上批评这些病患的声音:“如果真的是很紧急的情况,(在)中国用这些(方式)来获得目光和关注,你把事情闹大,总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更有解决问题的机会。
她又指一些网民缺乏同理心,“人和人的生命周期是不一样的,你的一天就是一天,你可能刷刷抖音看看手机也就过去了,有人的生命是在倒计时的,所以每一天都很重要,你不能用(自己)去判断他们。”
嘎嘎分享,如果是她或身边的人发生这样的事,自己也会想尽一切办法能够让上面关注到,“只要能够解决眼前最重要问题,是非常能够理解的事情”。
但她也表示,无法指望著政府通过一个政策来专门解决你的需求,“因为这样的情况(重症急症)肯定是个例,就算在上海这样的城市,它也不会达到百万级的需求,它肯定就是小几万或者小十几万的需求,所以你没办法指望说领导在这么混乱的情况下,还能想到你。只能自己想办法去发声,现在舆论环境并没有说平民百姓的发声通道,重要的是你如何去运用。”
封城第三周:懒理清零共存之辩 不羡慕西方但认为清零无可能
封城第三周,上海没有解封的迹象。嘎嘎认为官方可能还在等一个契机,“要解封是需要一个过程的,领导也是需要一些客观的因素去推动他能说这句话的。可能领导心里觉得应当解封,可是(合适的)情况没有到。船到桥头自然直,这个船还没有来,你为什么指望这个桥先给你直了?”
对于内地的“清零”政策,舆论开始有各种讨论的声音。作为国际都市的上海,聚集来自四面八方、各国的人,许多青年更曾在国外留过学,看著社交网站上各国友人旅游玩乐、在外堂食打卡,特别容易有感触。嘎嘎也曾在英国读过书,对于涌现上海应该放宽共存的声音,嘎嘎直言,不羡慕西方的共存,“你为什么要羡慕别人?如果你羡慕也可以走啊,如果你不能改变你自己,就take it”。
但对于清零政策,她却认为“不可能”,并自认不同于“极端的清零或共存派”。嘎嘎认为,关键还是未来如何理解“中国式共存”:“但是你说中国式的共存方法,我没想好,我也不去想这件事情,因为我觉得我又不是领导人——他们总归应该用更专业的方式处理。我都不了解这些东西,看了一些什么知乎的文章,或者是‘今日头条’的文章,我就能下定论了吗?”
封城第四周:自愿当团长 嘎嘎替小区带来“咖啡复兴”
嘎嘎期待在封城第三周就能迎来解封。但迟未有解封的消息。5月1日劳动节当日,已封城超过一个月的嘎嘎发了微信朋友圈,分享自己当上了居委会的“团长”,亲力亲为解决物资难题,更为小区送上咖啡,一解当地居民的咖啡瘾,她附上的照片有墙上盛开的花朵和明媚的春光。她在微信公众号引述一段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兰小欢教授的话:“在公众感觉最糟糕的阶段,情况可能就已经开始好转,实际最糟糕的部分已经过去了,把生活过得好一点,比大多数的宏伟更宏伟。”
封城第八周:离沪之路并不顺遂,终于回家
封城两个月后,想家的嘎嘎踏上回家的路。5月22日,她动身离开上海,但一路上并不顺遂。离开上海需要具备48小时内核酸检测报告。但她打包车拖著行李到上海虹桥火车站时,48小时核酸已经超时2个小时,要进虹桥火车站时被拒绝。她只能现场做核酸检测,苦等新的检测结果,没想到自己在火车站晃了四个半个小时才查询到结果。(点此看嘎嘎的24小时回家路影片)
从来计划缜密的嘎嘎,面对这么多的“无法预期”也只能认了。她先是在高架桥上走了近一个小时,在大桥下和流浪的人们一起“听了一会儿风”。嘎嘎透露,自己差点就因为无家可归,要在地下车库的临时安置点枯坐一夜。也因为自己48小时核酸证明已经过期,无法去公共场合,如厕都有困难,她只能用快速检测剂“自证清白”才顺利在加油站借到了厕所。
否极泰来,嘎嘎幸运地当场候补到翌日的火车票;而原先载她到虹桥火车站的包车司机也愿意回头来接她,并帮她安排了住宿。翌日顺利返乡的她发了一个朋友圈,描述这一段遭遇她满是感谢:“感谢借我抗原试剂(快速检测包)的楼长,感谢提供我防护手套的好友,感恩流浪大上海时偶遇的武汉弟弟们,可以一起笑著走完这一段不平坦的回家路。”
嘎嘎陪上海走过封城难挨的55个春日,但她对所遭遇的一切也仅仅是以“魔幻2022”形容。嘎嘎在休养生息后,会在夏天尾巴与上海重逢,届时又是一个新的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