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常时期的万人大会释放何种信号?

撰文: 邓峰
出版:更新:

已经许久没有一场会议能像5月25日的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那么引人关注了。自5月25日传出大会将要召开的消息后,许多人通过网络奔走相告,翘首以盼。会议结束后在网络上流传的一份讲话录音的万字整理稿,真实性虽未被确认,但还是被争相传阅。此情此景,反映出了大众和市场对于经济发展的急切心理。

据《经济观察报》在会前的报道,大会从国务院直达县一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按照全国2844个区县计算,规模超过十万人。如此大的规模,是历史罕见的。上一次这么大阵势还是2020年2月,面对当时新冠疫情的肆虐,中央政府召开了一场直达县团级干部的17万人大会。事后证明,17万人大会确实对全国各级官员集中精力防控疫情起到了动员作用。如今,时隔两年,中央政府再度召开如此大规模的大会,用意自然是动员全国各级官员集中精力稳住中国经济大盘。

财经自媒体吴晓波频道撰文《稳住经济大盘,一场10万人的动员会之后》表示:“非同寻常的规模,也引来非同寻常的关注。一位财经研究者感叹:整个金融圈,从来没有像今天(5月25日)下午这样,这么认真逐字逐句地学习一场会议的精神。”

微信公众号智谷趋势则分析称,“这应该是3月底中国经济遭遇国内外超预期变化,出现不利局面以来,我所看到过的最掏心窝子的谈话”。这两个自媒体的说法或许有渲染成分,但这次大会所引起的广泛关注程度确实是近年来所少见。

5月16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经济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尤其是4月份疫情对经济运行造成较大冲击。(美联社)

目前关于今次大会的全文尚未公布,单从新华社的报道来看,至少有以下六个点值得关注。一是指出了当前中国经济的困境,“3月份尤其是4月份以来,就业、工业生产、用电货运等指标明显走低,困难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比2020年疫情严重冲击时还大”。

二是对邓小平时代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论述的再次确认,“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做好疫情防控需要财力物力保障,保就业保民生防风险都需要发展作支撑”。过去一年以来,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教授多次谈到类似观点。

三是确定目前形势下经济发展目标,“当前正处于决定全年经济走势的关键节点,必须抢抓时间窗口,努力推动经济重回正常轨道”,“着力保市场主体以保就业保民生,保护中国经济韧性,努力确保二季度经济实现合理增长和失业率尽快下降,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四是给各部门和地方政府提要求,“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6方面33条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5月底前要出台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应出尽出”。

五是防疫和经济不能顾此失彼,“要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全面把握,防止单打一、一刀切”。六是会督查各地落实经济发展工作,“国务院26日将向12个省派出督查组,对政策落实和配套开展专项督查”,“对各地二季度经济主要指标,将由国家统计部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分省公布,国务院对相关工作情况予以通报”。

正如一些分析所言,这是一场“讲困难、摆事实、抓落实、强监督”的会议,对于提振社会和市场信心,督促从中央到地方各部门重视经济民生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最近,林毅夫教授在《中国经济的重大新挑战与应对》一文中写道:“从国内的经济挑战来讲,我们从去年以来面临的三重压力——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我个人觉得最关键的是预期转弱,因为预期转弱以后,大家投资就没有信心,供给就会减少,供应链受到冲击,也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动力,进一步传导就会带来就业下降,收入不增长,最终需求也会收缩。所以,三重压力中最关键的是预期转弱。”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资料图片 / 陈立程摄)

他认为,“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和重树信心一样重要,是坚定经济发展这一重心,去年的经济工作会上再次强调,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一定要把这项认识落实到位,在发展中解决国内国外的问题,否则只会使问题更多”。某种程度上讲,今次万人大会正是意在重建信心,回归“发展是硬道理”。

一段时间以来,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让网上不少人有意无意之间忽略最大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国情,误以为中国今后的工作关键与核心不再是经济,还是由于一些人对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发展是硬道理”有误解,片面将过去一些年中国社会出现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贫富分化和道德危机等问题归咎于经济快速发展,导致整个社会一度流行一种对经济快速发展有所轻忽的观念。

殊不知,不论是中国历史经验所总结出来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民以食为天”,还是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抑或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总结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所确立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都在说明任何一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富强都离不开经济发展。

1992年,邓小平南巡。(资料图片)

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说过,“中国只要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走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的确如此,没有经济发展作为基石,人民的美好生活将难以为继,国家的宏图伟业将是无源之水。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近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善良、智慧的人民,给点阳光就灿烂。大灾大疫之年,要休养生息、涵养水源,不着急、不折腾、不树敌、不空谈、不高调。尽管我们面临各种内外挑战、压力,但我想,只要我们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让人民安居乐业、充满信心,就没有什么我们战胜不了的困难。”从中国历史发展经验来说,管清友的说法是在理的。不计其数的中国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正是中国能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驱动力。

如今万人经济大会已经释放出形势刻不容缓,经济民生工作迫在眉睫的的强烈信号。接下来的关键是,治理能力参差不齐的不同部门、地区,怎样才能在防疫的同时尽最大努力保障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怎样重新建立公众和市场已经明显转弱的预期,怎样在当前形势下最大程度激发大众尤其是企业家、专业人士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毕竟,行动胜于言语,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信心的建立和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视,只有实实在在转化到具体的政策措施和行动上,才能产生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