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中国“除了胡锡进,没人关心经济了”?
连日来,一篇网文《除了胡锡进,没人关心经济了》火遍网络,据说连历来低调的腾讯公司创办人马化腾都赞赏和分享这篇文章。胡锡进本人同样回应了这篇文章。他在《关心经济的岂止老胡!请不要给我戴高帽》一文中写道:“各地党委政府哪有不关心域内经济的,很多专家更是以论述经济为己长。老胡只是个媒体人,带着自己的敏感,去参与、推动必要的讨论和聚焦。”胡锡进的回应被不少人调侃为他心虚了、害怕了,不想在当前舆论氛围下成为承受压力的话题中心人物。
抛开人们对胡锡进的调侃不谈,言归正传地说,关心中国经济的人不只是胡锡进,哪怕在网络大V和知识阶层中,同样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关心经济。常年关注人口问题的携程集团创始人梁建章和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最近都有关心经济。像《除了胡锡进,没人关心经济了》一文的作者张明扬先生,看似在说“我也不想关心了”,但其实字里行间,处处透露着关心经济。他在文中说到的两个人,经济学家李稻葵和财经作家吴晓波同样都关心经济,只不过前者关心的方式非常弯弯绕绕,把真实想法藏在赞扬中国防疫成绩的叙事中,容易让人觉得他是一个不知民间疾苦的马屁经济学家,而后者的关心则带有某种既恳切又悲凉的复杂心情。
稍微了解下过去大半年中国经济形势的人,都不难发现,当下中国从上到下对经济的关心程度为过去数年之最。他们当中有政策制定者、执行者,有包括经济学家和财经人士在内的知识阶层,有企业主、打工人、个体户和普罗大众。如果说2019年底之前,中国舆论场还在不同程度上流行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质疑,批评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带来的一系列副作用,那么在过去两年尤其是最近大半年以来,重新关心经济发展,担心经济下行压力已经再次成为非常普遍的社会氛围。
今年1月,胡锡进便敏锐捕捉到这一社会氛围,他在《越来越多的人有了经济下滑的预期和焦虑,这非常值得重视》一文中写道:“最近老胡在周围听到有越来越多的人表达对中国经济疲弱,今年实际增长可能掉到5%以下甚至更低的焦虑。我觉得这种信心的缺失是个严重问题,它显然对应了经济工作的一些真实问题。我想说,保持经济强劲是中国内外所有战略主动性的根,是基石的基石。一旦经济出现非合理的趋势性下滑,将很可能转化为若隐若现的政治后果。所以,我们决不能允许这样的情况发生。经济就是最大的政治,中国没有资本经济上熄火、休整一阵子。我们这个国家不进则退,不进则险。对此我们需要有非常清醒的认识。”
同样是在今年1月,曾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教授便已对中国经济发出预警。他当时就作出预测,“总的来说,2022年,我国的外需可能会相当疲软,外需的减少自然会对我国经济产生影响”,“国际国内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可能会被影响。他建议,“我们要应对这种可能性,最好是仍保持比较高速的经济增长”。不同于近年来中国舆论场常见的一种观点——中国经济不可能也不应该再以快速增长作为目标,林毅夫教授反复主张“今年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速是政治,是大局”。他不厌其烦地表示,“快速发展仍是中国未来30年关键中的关键”,“发展是中国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这其实是对邓小平时代说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的再次确认和回归,言外之意是希望当下中国能一心一意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减少一些与经济无关的活动、运动、事务对经济发展的不必要影响。
最近,林毅夫教授的一个说法“到2049年,中国经济规模将达到美国的两倍”引来不少争议,被批评脱离实际,与当下许多中国人的切身感受有相当大的落差。但其实他这个说法是有其逻辑、依据和前提,并且是他过去很长时间以来的一贯说法,至少早在一年前他便谈到类似观点。林毅夫这样讲其实是在当前中美博弈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告诉中国人,现代世界的国与国竞争的关键是经济综合实力,中国只要踏踏实实地发展经济,便能从根本上和平化解来自美国的遏制压力。这样的观点是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网上那些骄傲自大,意气用事,片面主张与美国硬碰硬,忽略中国的现实国情和中国人对于和平发展的价值追求的观点,高下立判。但无奈今天中国舆论场,有太多的人不愿意去了解他人观点的来龙去脉,去倾听对方的话语逻辑和事实依据,仅仅因为一言不合便动不动怒从心起,口诛笔伐。
在分享中美经济竞争观点的同时,林毅夫教授同样谈到中国各地防疫,“在落实上面要科学、要有效、不能层层加码”。他说,“在一些封控的城市,很多中小微企业已经到了濒临破产边缘”,“在这种状况下,一定要出台有效的政策来帮助这些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像减税、免税、减租金、贷款延期等等一系列的措施,这些是必要做的”,“最近不管在县以上还是县以下的消费都出现了崩塌式的下跌”,“建议在这些封控的地方,每个家庭发1000块钱人民币支持他们的消费”。
除此之外,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讲席教授、副院长黄益平最近在2022清华五道口首席经济学家论坛上表示,“经济形势到了应该采取不计一切代价政策的时候”,“目前客观的问题是很多企业和家庭在抗疫第三个年头时流动性变成了非常大的问题,如果流动性断裂,即便他们的资产负债表没有问题,生存也会有困难”。
既然过去大半年有那么多人在以自己的方法和话语模式关心经济,有那么密集的各种与经济相关的会议召开和政策举措,那为何《除了胡锡进,没人关心经济了》一文还能引起如此广泛的共鸣?答案或许是政策制定者、智囊们、经济学家对于经济的关心,未能让社会大众、民营企业、市场切实感受到,前者和后者仿佛置身于平行世界,前者对于重振经济的努力是一回事,后者的困难、焦虑又是一回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除了胡锡进,没人关心经济了》一文的说法尽管不太严谨,有待商榷,关心经济正再一次成为社会共识,但确实击中了当下社会许多人的痛点,与他们对于经济形势的焦虑情绪相契合。怎么重新建立大众对于经济的信心和预期,早日让中国经济重新焕发活力,越来越成为当下中国最为重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