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高考规定争议背后:谁在侵蚀中国人对动态清零的信心
日前,天津市高考规定的连夜修改为世人阐释了何为朝令夕改。5月18日晚,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通知春季高考将延期举行,并规定考生若为新冠肺炎阳性感染者及其密切接触者、密接的密接,或为天津健康码“红码”,或处于集中隔离、居家隔离状态,或处于天津市封控区内,不得参加考试。该规定迅速引来广泛争议,5月19日凌晨,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将“不得参加考试”修改为“不在常规考点参加考试”,方才平息事态。
有分析将天津短时间内的高考规定修改形容为改过不惮,但更应追问的是,在中国已有两年多防疫经验,防疫和应考尽考完全可以兼得,而高考又是学子多年苦读后所面临的重要人生关口,寄托莘莘学子和他们家庭的希望的背景下,天津市为何会出台“不得参加考试”的不合理规定?
应该说,天津市相关官员的能力和素养存在明显欠缺,他们只知道机械地执行防疫政策,却忘记现代社会治理是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需要同时平衡多个政策目标。为了达成单一的防疫目标而不顾一切,看似是认真履责,实则是懒政和能力不济,容易激起民众的逆反心理,损害防疫政策的正当性。今次天津便是如此,在高考前夕出台如此不妥的规定,让世人怎么想?人们会怎么看天津的防疫政策?
过去两年的中国内地,类似天津高考不妥规定这样引发争议的情况,屡见不鲜。本来从国家最高层的政策宣示来讲,动态清零不仅从来不是指片面追求零感染,不是绝对清零,而且包含精准防疫、科学防疫,是为了“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上海在今次封城之前倡导的“陶瓷店里抓老鼠”可视为对动态清零的最理想解释。但遗憾的是,在内地许多地方的实践层面,防疫政策经常简单地沦为层层加码、一刀切,动辄过度防疫,甚至有违法治,造成太多的乱象和问题,既给民众的正常生活带来诸多困扰,又持续冲击本就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经济,导致不少人陷入手停口停的困境。
时而久之,许多人便会对中国的动态清零失去信心,他们会以为动态清零等同于绝对清零和全域静态管理,不再相信动态清零能够最小化冲击正常生活。在这种情势下,纵使中国政府一再解释动态清零和经济发展之间是相互协同而非对立的,反复说明动态清零的防疫总方针在当前国情下具有合理性,但在那些被地方官员机械执行防疫政策而冲击的民众看来,他们的焦虑和压力比政府的美好解释更真实。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医生说过,“凡是持久的,必是温和的与可持续的”,“新冠抗疫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抱着咱就是不过了也要把病毒弄死的心态”。防疫政策若想持久有效,经得起实践和人心的检验,就必须尽最大努力在防疫和保障人民正常生活、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之间达成动态平衡。尤其是在防疫已经超过两年,新冠病毒的危害性明显下降但传播力更强,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回归正常生活,而中国内地严格防疫所造成的冲击日益显现的情势下,越来越多的内地人希望防疫政策能够不断优化,尽量降低代价和成本。这也是为何相比于两年多前中国人在防疫政策上的态度高度一致,今天中国人对于防疫政策的态度已经出现分化,对现行防疫政策感到不理解和焦虑的声音明显增加。
不可否认,考虑到多数中国人的价值观、伦理观,以及中国人均医疗资源和医疗科学水平相对有限,城乡和区域之间的医疗资源分布严重不均衡,数千万老人尚未充分接种疫苗的现实,动态清零的防疫总方针是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但如果动态清零的防疫总方针在许多地方的执行过程中总是简单粗暴地沦为一刀切和层层加码,民众的耐心便会被不断消磨,动态清零在世人心中的认受性便会随之降低。
任何一项政策的长期有效执行,都离不开民众的理解和支持。疫情之初,中国人普遍是支持动态清零,但如今人们对于动态清零的看法充满分歧。究其根源,正是由于在病毒毒性和全球防疫形势都在发生变化的情势下,许多地方执行动态清零的方法、手段有失粗暴,产生了很大的副作用,侵蚀了许多人尤其是白领、中产和知识阶层的信心。对于公权力来说,政策公信力的受损往往比公信力的建立容易。面对此情此景,当下中国要做的是全面反思许多地方的一刀切和层层加码行为,务必让防疫政策真正做到科学和精准,尽可能减少对正常生活的不必要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