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 台海冲突风险已成中西“新共识”
英国媒体《经济学人》最新一期封面故事以《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The most dangerous place on Earth)为题,将台湾置于雷达的正中心,西北方有来自北京的“亮点”,而东南方的“亮点”则来自美国。《经济学人》透过这幅意象指出,过去中美之间在台海的战略性模糊正在崩解,台湾成为中美的竞技场,致使台海冲突一触即发的风险急遽升高。而该媒体给出的建议,则是回到邓小平时代的维持模糊,“最好把所有的争议都搁置”。
当《经济学人》发布这期封面后不久,立刻引起台湾政治人物和媒体的注意,特别是执政党民进党的政治人物,不少人都转发了这张图片。他们的心态很明显,是想借此告诉台湾民众:台湾已经成为世界的中心,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民主国家,已经意识到中国大陆对台湾与日俱增的威胁,一定会与台湾并肩作战,共同吓阻中共的“野心”。
事实上,无论是《经济学人》对于台海情势的研判,抑或是台湾绿营与侧翼对此的解读,都不能说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正当西方从今(2021)年1月起开始提出新疆“血棉花”的话题时,“武统论”也同时成为西方舆论不分派别的一个靶心。
例如华府智库外交关系协会(CFR)在1月中旬发布报告,列出2021年全球30个潜在冲突点,台湾即被列为冲突的最高级别。到了中美高层阿拉斯加会谈过后,美国媒体《华尔街日报》也发出报道,判断中美竞争加剧,台湾已成潜在冲突点”。除此之外,特朗普(Donald Trump)时代的旧官员,近期也频频对外放话,前国安顾问麦马斯特(H. R. McMaster)便称,台湾正处于“极限危险”的时刻;前副国家安全顾问博明(Matt Pottinger)则鼓吹,台湾必须为自己的防卫做更多,对中国大陆可能的侵犯展现出“抵抗的意志”(the will to resist)
西方政治精英与媒体对于台海局势的高度共识,其实也存在于西方与中国之间,成为一种另类的“中西共识”。对中国来说,中美博弈是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中的核心,台湾问题的解决既然是中共百年与民族复兴之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排除外部势力的介入与干涉,当然就是要务之一。因此中国近期越来越密集地军事演训、军机穿越台湾空域、航母编队现身台海周边,以及此前三艘主战舰艇在海南下水,都能具体说明北京的想法与脚步。
此外,中国官方对此也未曾避讳,例如国防部与国台办也都曾表态,这些军事动作是对外部势力干涉与台独势力挑衅的“严正警告”。4月29日中国大陆国防部发言吴谦在回应记者提问民进党政府设立对大陆军机的“监视区、警告区、摧毁区”时,也明确表态这些举措“都丝毫撼动不了我们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决心和意志”。
因此,中国对于统一台湾的决心,加上西方遏制中国的意图,两股力量在台海激烈碰撞,已经是中国和西方白热化的一场较量。若是将此两大因素同时考量进来,那么《经济学人》以及台湾亲官方的舆论,恐怕都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
其一,台海之间越来越高的军事冲突风险,孰令致之?西方和台湾莫不将矛头指向中共“不断壮大的军事野心”,却都忘了背后还有台湾政治人物对收割“反中”政治红利,以及美国与西方将两岸问题“国际化”,同样也是亲手把台湾推向战争边缘。
其二,更重要的是,无论是世界秩序、中美关系还是两岸局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翻转,《经济学人》“想像”邓小平时代的模糊政策并交给下一代解决,更是早已一去不复返。中美关系的对立性改变以及习近平强调的两岸“总不能一代一代传下去”,都决定了这个意愿注定无法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