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核废水|中国民间骂声一片 民意既需理解亦要管理
伴随着中国国力之复苏,“中国”也愈发陷入国际舆论的旋涡。而在中国国内,近日由新疆棉事件引起的抵制行动,去到日本核废水争议引发的指责与忧虑,均让人关注到国民对国家形象、国际事务和国际公义的关切。
值此,政府在外交工作中既要反映民意关注,亦要避免被有时激动的民意所裹挟,如何在理解疏通和管理遏制之间找到平衡,将是所有施政者都需平衡的难题。
以近日最新的日本核废水争议为例,无论香港还是内地,皆对该举措所将产生的海产卫生安全问题和生态影响表示忧虑。一众专家亦多斥责日方做法。
日本核废水排放的争议
众所周知,核废水中含有多种放射性物质,日本福岛核电站因发生核泄漏事件,更是存在大量安全隐患。不过凭靠目前的过虑技术,诸如碳素14、钌106、锑125、锶90、碘129等放射性物质皆可在处理后消失。据日本原子能规则委员会公布的资料,福岛核电站污水中的62种核辐射物质在经处理后,总浓度由2,406降至0.35。对此,国际核能问题最高权威机构国际原子能署也予以了认可。是以,唯独难以清除的,则是氚(tritium)。
作为放射性物质,氚的放射半衰期为12年,意即每隔12年放射性减弱一半。目前全世界皆没有过滤清除氚的有效方式,唯有通过稀释和保存的方式处置。如今日本因保存的难度和成本过大,最终宣布将在稀释之后,予以排放,其实这也符合国际常规,只要浓度被稀释至国际原子能署所规定的安全水平以下(每公升不得超过1,500贝克勒尔/Bq),那么对人类健康影响几乎微乎其微。
既要为民意发声 亦要为民粹降温
是以,国际社会对日本的担忧在于,日本福岛核电站毕竟不同于正常核废水排放,而是发生过泄漏事故,加之日本没有有效与邻国沟通意见,自作主张宣称两年后排放大海的做法,当然会引来世界忧虑和批评。而中国国民之所以义愤填膺,更夹杂着原本就复杂的对日情绪。
那么,面对这种情况,为政者又该做什么?一方面,固然应该正色向日本反映中国国民的忧虑,对日本堪谓鲁莽的表态予以谴责,并和国际社会一起向日本施压,确保后续的稀释及排放工作合规。不过,另一方面为政者亦应向本国国民做好科普,不要放任“民间专家”擅自炒作民意。
毕竟,科学必然被民粹所裹挟,而为政者有鉴于此就更应该为科学扶正,既疏导传递民意,亦对民粹予以遏制。
2012年的教训
民意向来是把双刃剑,民意往往也容易被情绪所激化。为政者自然需要回应民意的诉求,但若任听之,乃至以投机的心态怂恿之,便常常为人民带来负面的后果。近年来无论是英国约翰逊(Boris Johnson)等人当年对脱欧的鼓动、特朗普(Donald Trump)对白人至上主义的鼓舞,都带来了极为负面的后果。
中国同样经历过民意失控的先例,2012年反日游行中打砸抢烧的行径,不仅令国民蒙受财产损失,亦令中日关系持续数年止步不前,更令“中国国民”的形象成为国际笑柄。
一定程度上,近月新疆棉花事件诚可谓是时隔近10年后的又一次试炼。H&M等品牌曾念及欧美的“政治正确”而发布声明,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其实多数依旧暗地使用新疆棉花;可是当这些旧闻被网民翻出,瞬间便演变为对诸多外国品牌的全面抵制,进而在西方媒体的选择性报导下,演变为对中国国际形象的又一次负面案例。
新疆棉花争议引发艺人纷纷与涉事品牌割席 (点图放大):
所幸的是,中国政府在经历了2012年的民粹事件后,显然从中学习经验,在面对新疆棉花事件时一面向国际社会陈述中国民情,另一面也持续保障了外企在内地的法律权益,值得肯定。
民意和民粹仅一线之隔
是次福岛核废水排放事件,希望中国政府亦能在向国际社会传递国民民意,为国民安全负责的同时,亦能明白民意若不加约束的危险另一面。
平情而论,民意与民粹往往只是一线之隔,是各国社会都面临的问题。面对民意,若采取忽视态度,便是不为国民负责,违背民主精神;可若民意逐渐激化,要是还不加疏导遏制,而采取放纵态度,那便是另一种不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