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金融圈“大逃杀” 券商精英集体考公务员求“上岸”
本文获公众号《财金DpSk》授权转载。
1990年代,证监会官员纷纷“下海”券商年薪百万的故事,曾刷屏金融圈;
2024年,一群券商精英却扎堆“考公”寻求“上岸”,这场跨越30年的轮回,揭开了金融业最残酷的生存法则。
证监会2025年录用名单,揭开了惊人真相:28名前券商员工集体“投诚”,这个数字,比前三年总和还要多,其中90%是30岁以下的年轻面孔。
他们用脚投票的选择,暴露出金融业,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价值重构。
当“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黄金年代落幕,券商行业正沦为“卷王修罗场”。
某头部券商投行部员工透露:“现在做三个IPO项目,才能完成考核指标,项目资源枯竭,叠加注册制改革,团队淘汰率高达40%。”
曾经令人艳羡的百万年薪,正在被KPI达标的焦虑吞噬。
数字化转型的镰刀,已经挥向传统岗位。某券商自营部门交易员苦笑:“AI程序替代了80%的指令操作,现在每天的工作就是盯著机器别出错。”
而财富管理条线的客户经理们,正在直播间里与网红主播贴身肉搏,金融专业沦为带货话术的背景板。
“现在不是要赚多少钱,而是要考虑35岁之后还能干什么。”某985毕业的券商分析师坦言,去年部门降薪30%,年终奖直接归零。
当“金饭碗”变成随时可能碎裂的“瓷饭碗”,体制内的稳定性,就成了乱世中的诺亚方舟!
这场人才迁徙潮背后,藏著更深刻的行业变局。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近三年券商从业人员增速从15%骤降至3%,而证券类公务员报考人数却逆势增长200%。
某私募大佬感慨:“当年我们挤破头想进券商,现在年轻人却想方设法进证监局,真是风水轮流转。”
当金融精英们开始追捧体制内的“五险二金”,这不仅是个人职业选择的转向,更是整个资本市场的预警信号!
在行业大洗牌的洪流中,没有人能独善其身——要么进化,要么上岸,这就是新金融时代的生存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