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关税|警惕全球关税战向金融战蔓延
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对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征收“对等关税”。此举引发了国际金融市场巨震,全球股市竞相上演“黑色星期一”,美元指数一度跌至102附近,LME期铜创八个月新低,原油价格创三年最大跌幅,金价也未能独善其身。在中国宣布反制行动后,特朗普威胁将进一步对华加征更高关税,为全球金融市场投下了更大阴霾。
关税风险正向金融领域外溢
在博弈理论中,有一个非常经典的“懦夫博弈”模型(The Game of Chicken):假设两个玩家骑车相向对冲,每个人都有直行或转向两种选择。如果两人均在最后关头转向,大家不赚不亏;如果两人都选择直行对冲,双方将同时面临较大损失;如果一人直行,另一人中途转向,前者将成为赢家,后者则沦为输家,并被视为“懦夫”,这将导致其在未来的博弈中处于弱势地位。
某种程度上,当前全球贸易领域也正在演绎“懦夫博弈”的情景: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态势,越南、阿根廷等国被迫转向求和,欧洲在犹豫观望中且走且停,而中国则选择了直球对决。因为中国很清楚,美国已深陷自己所编织的“修昔底德陷阱”幻象,其通过关税施压要换取的,决不仅仅是要求中国进口更多大豆和天然气这么简单,甚至也不只是同意交易TikTok在美业务。美国真正想要的,是逼迫中国自废全产业链竞争优势,放弃科技自主创新和“去美元化”战略,乃至于承认美国在全球政治经济体系的主导地位,而这些都是中国不能退让的红线。中国人崇尚“以和为贵”,并不拒绝沟通和谈判,但更明白“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的道理。谈判的前提应是基于公平、公正的市场规则,而非借关税讹诈肆意“虚空造牌”。因此,中美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将持续博弈,任何一方都不会轻易转向。
据笔者初步估算,在美国关税未减免的情况下,2025年中国出口有可能下滑8%-10%;2026年出口增速可能进一步下降15%左右。但考虑到对美出口在中国总出口中占比仅为14.7%,即便后续美国对中国加征更高的关税,其效果也将边际递减,很难扩大实质性影响。
为逼迫中国就范,美国除了在全球范围内封堵中国制造的“跳板”和大力限制中美双向投资外,剩下的唯有重演特朗普第一任内未完成的威胁:从贸易战进一步升级为货币战,对中国发动金融制裁。制裁焦点或集中在将中国排除在SWIFT系统之外、禁止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获得融资,甚至冻结中国持有的美元资产等方面。
作为应对,中国势必在金融领域加快布局。对内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加快股票、债券、期货、衍生品等金融市场制度建设,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增强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对外与其他新兴大国携手,积极推动“去美元化”、人民币国际化、以“金砖之桥”本币结算平台部分替代SWIFT系统等进程,从根本上降低美国金融霸权的威胁。
香港可在全球金融变局中把握机遇
特朗普政府滥施关税大棒,破坏世界经贸秩序,给世界带来极大风险及不稳定性。香港同样深受其害,面临转口贸易量下降、本地产品出口受阻、跨境电商物流成本增加等一系列冲击。在此背景下,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提出了“把握国家发展机遇,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等七项应对举措。
在全球贸易战向金融战蔓延的风险下,作为中国主权下的特别行政区和全球重要金融中心,香港可发挥其“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地位和金融优势,在全球经济和金融大变局中寻找和把握新的发展机遇。
一是更好地支持内地企业“出海”。在当前国际形势下,香港有望在新一轮内地企业“出海”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这也是香港新的历史责任和历史机遇。内地企业“出海”热将为香港持续带来大量的资金、业务和高水平人才需求,这些将进一步刺激香港的经济增长要素,增强金融发展动能。
二是加快发展高端贸易和贸易金融服务。在全球贸易冲突背景下,香港可借助自身在金融、物流、法律、会计等服务领域的综合优势,尤其是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东、东盟等新兴市场丰富的商务和投融资经验,积极发展高端贸易和服务贸易,在贸易供应链管理、贸易金融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领域协助内地和东盟企业拓展贸易多元化战略,全面提升香港在全球贸易金融价值链中的地位。
三是进一步巩固离岸人民币中心地位。随着内地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以降低对美元的依赖,香港作为全球首屈一指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可进一步拓展境外人民币业务,包括人民币跨境结算、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人民币衍生品交易等业务发展,巩固其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支持更多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同时吸引更多国际资金通过香港参与人民币资产配置。
四是成为内地和全球投资者的财富顾问。在世界经济充满不确定性和全球金融市场持续动荡的背景下,资产配置格局也将发生深刻变化。香港作为亚太和全球领先的资产管理中心和财富管理中心,可加快构建覆盖人民币、美元、黄金、数字资产的多元化避险产品池,吸引更多内地、东盟和全球的投资者将香港作为资产配置和财富管理的重要平台,从而为香港金融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本文作者刘涛,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