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长城背后的世界超级工程 厚积薄发的长期主义
最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的卫星图像显示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库布齐沙漠,已从2017年的荒凉沙漠变成如今的“光伏长城”,既反映出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走在世界前列,又反映出中国以长期主义态度推进超级工程。
获得NASA关注的“光伏长城”工程,是计划至2030年,在黄河南岸、库布其沙漠北缘,用光伏板筑起一道长约400公里、平均宽约5公里的蓝色防沙区。按照官方的设想,“光伏长城”工程规划装机容量高达1亿千瓦,是世纪工程三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的4倍。“光伏长城”本来已经是足以惊叹许多人的大工程,却只是地跨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的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一部分,而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又只是超级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的一部分。
据《中国绿色时报》在2021年的报道,“三北防护林工程”是伴随改革开放起步的中国第一个世界超级生态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植树造林工程”。《中国绿色时报》介绍称,“长期以来,中国西北、华北及东北西部,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木料、燃料、肥料、饲料俱缺,农业生产低而不稳”,“三北地区分布着中国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戈壁,总面积达14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风沙化土地面积的85%,形成了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的万里风沙线”,“这一地区风蚀沙埋严重,沙尘暴频繁”。在“三北防护林工程”启动之前,三北地区的沙漠化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初有加速扩展的趋势,危及自然生态。
20世纪20年代,生活在北京的著名作家郁达夫写给当时还只是北漂青年沈从文的《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中,开头写的便是北京让人难以忍受的沙尘天气:“今天的风沙实在太大了……我坐在车上,一路地向北走去,沙石飞进了我的眼睛,一直到午后四点钟止,我的眼睛四周的红圈,还没有退尽。”科幻作家刘慈欣所著小说《三体》中的地球三体组织的领导人麦克·伊文斯曾在中国西北地区种树。
在启动改革开放之际的1978年、1979年,为了应对三北地区日趋严重的沙漠化灾害,中国启动“三北防护林工程”,计划在涵盖13个省(区、市)、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大力开展“造林种草,特别是有计划地营造带、片、网相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期限截至2050年,历时73年。
目前“三北防护林工程”已经持续开展40多年,许多生活在三北地区的人都有切身感受,沙尘暴气候灾害已有大幅缓解。《中国绿色时报》在2023年的报道称,已实施45年的“三北防护林工程”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4.8亿亩、治理退化草原12.8亿亩,工程区森林覆盖率从1978年的5.05%提高到目前的13.84%。照此趋势下去,若再经过20多年的努力,到2050年,三北地区的生态将有大幅改善。
“三北防护林工程”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启动的众多大工程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个,揭示出中国雄心勃勃、长期主义的面向。中国本是不少人眼里带有威权色彩的国家,“中国崩溃论”的说法曾在舆论场流行一时,但出乎意料的是,中国竟能坚持40多年去开展全球最大的植树造林工程。不单这样,与“三北防护林工程”相伴随的改革开放尽管在发展过程中产生和积累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40多年改革开放让中国彻底告别贫穷、落后的面貌,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说明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无疑有值得总结的经验,中国的发展不是简单照搬威权主义叙事所能概括。不可否认,中国依然面临许多困境,民主和法治的水平与国家长治久安的要求存在明显落差,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危害仍然严重。中国需要持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强化民主监督和制衡体系。但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发展成就和坚持数十年去推进世界超大工程的事实表明中国的发展经验、长期主义具有启发意义。
当然,发展是为了人民,无论是国家政策导向还是重大工程,都应考虑民众的接受程度,都应平衡民众的短期诉求、中期诉求和长期诉求,都离不开民众的监督和评判。中国当然要持续引入和强化民意机制,但同样应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验和长期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