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沙漠变光伏长城:中国雄心勃勃的愿景

撰文: 应濯
出版:更新:

本来,许多人都已经知晓中国光伏产业在近些年的突飞猛进,但最近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公布的卫星图像,更是以清晰的方式展现出中国雄心勃勃的愿景。

据NASA的说法,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的库布齐沙漠,在2017年仍是荒凉的沙漠,但到了2024年底,已变成巨大的光伏能源供应基地。库布齐沙漠具备阳光充足、地形平坦、靠近工业中心的优势,是理想的光伏发电场所。

查询大陆媒体的报道可知,NASA说的库布齐沙漠光伏发电基地其实是中国“光伏长城”工程的一部分,而“光伏长城”工程又是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重大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的一部分。为了综合治理沙漠、戈壁遍布的广袤三北地区(西北、华北和东北),改善生态,“三北防护林工程”已经坚持推进40多年。鄂尔多斯市所属的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正是“三北防护林工程”的重要构成。

毛乌素沙漠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三北防护林工程”极大改善了毛乌素的生态环境。一辆汽车行驶在榆林市横山区沙漠治理与未治理的分界公路上。(资料图片)

为了在多年治沙基础上创新推进黄河“几字弯”攻坚战,2024年初鄂尔多斯市启动“光伏长城”工程:计划至2030年,在黄河南岸、库布其沙漠北缘,用光伏板筑起一道长约400公里、平均宽约5公里的蓝色防沙区。“光伏长城”工程规划装机容量高达1亿千瓦,是世纪工程三峡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的4倍。

据了解,“光伏长城”工程可以起到一举多得的效果,不仅能创新治沙模式,减少自然灾害,而且能获取巨大的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同时还能通过光伏板创造的延缓蒸发、遮阳环境进行种养殖。按照“光伏长城”的设想,“光伏长城”工程有希望通过板上发绿电、板下种养植的“光伏+治沙”模式,每年节约标准煤6000万吨以上,减排二氧化碳1.7亿吨,节水2.5亿吨。一旦这样,曾经几乎寸草不生的死亡沙漠将能为中国推进“双碳”目标、探索人类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重要帮助。

内蒙古鄂尔多斯境内的库布其沙漠,正在建造“400公里长的光伏长城”。(新华社)

在“光伏长城”的背后,是中国在全世界处于大幅领先地位的光伏产品。“全球能源监测组织”(GEM)的数据显示,不仅截至2024年6月,中国光伏发电的装机容量约占全球总量的51%,远高于约占全球总量11%的美国,而且中国兴建中的大型风能及太阳能发电厂占全球总量的64%。可以说,只要光伏发电的成本和稳定性不断改进,中国将有望不断降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顺利实现“双碳”目标。

自化石能源成为人类工业发展的主要能源构成以来,人类工业在创造有史以来十分辉煌成就的同时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若照此趋势下去,不仅化石能源的供应终将面临枯竭的风险,而且化石能源造成的污染将危及人类的生存环境。正因这样,哪怕是在率先大规模利用化石能源来实现工业化的西方,早就开始反思人类社会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并主张通过控制碳排放来推进气候治理和可持续发展。

然而出乎不少人意料的是,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多、底子薄、国情复杂的后发国家,竟然已经坚持推进40多年的庞大治沙工程,竟然在曾经的不毛之地探索出板上发绿电、板下种养植的“光伏+治沙”模式,竟然在摆脱化石能源依赖、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这背后无疑有值得总结和借鉴的有益经验。不过“行百里者半九十”,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和近些年快速发展的光伏发电都在进行之中,只有坚持到最后,不骄不躁,不断优化治理模式,不断为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才是最终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