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未燃,心先战:中美台的军事心理角力战

撰文: 陈郑为
出版:更新:

两岸关系持续紧张,近期的两场外交声明几乎同时针对台海局势发出警讯——G7外长于4月6日罕见齐声对北京“日益频繁且破坏稳定”的军事演习表示关切,并强调反对任何片面以武力或胁迫方式改变现状。就在此前,美日韩三国外长亦于北约外长会议期间发表联合声明,点名解放军针对台湾的军演升高紧张,重申维护台海和平稳定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

这些声明所反映的,并非单一军事行动的回应,而是一种对长期压力升高、形势演变的不安累积。国际社会开始警觉,北京在台海周边所进行的,不仅是例行军事操作,更是一场绵延不断、目的明确的心理攻势。而这场攻势的受害者,未必仅限于台湾,也可能波及美国的战略判断与国际秩序的稳定性。

3月13日,七国集团(G7)外长会议在加拿大魁北克省(Quebec)举行(Pool via REUTERS)

事实上,现代战争的前线早已悄然转移——不再只在滩头与火线,而是在直播镜头、社交媒体与各国政坛之间展开的心防拉锯战。中美台三方的角力,所谓的军演、航行穿越、政要访问与各种制裁,表面看似例行,实则无一不是精心策划的军事心理操作。

同时,伴随武统话题沸沸扬扬,尽管各方揣测武统时间表莫衷一是,但在第一击打响前,能够确定的是这场可能的战争将没有明确前线,举凡每一场演习、每一篇媒体社论、每一份白皮书、甚至每一段TikTok短片,都可能是砲弹、是导弹,或至少是导向台湾心防崩解的震撼弹。

北京“威而不打”

解放军自2022年前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访台以来,频繁以“军演”作为展示武力意志的工具。从去年5月和10月两次的“联合利剑”演习到今年4月连2日的“海峡雷霆”军演,东部战区将名称取得越来越像战争代号,内容则越来越像真打前的彩排。不同于过往只在海峡中线附近刷存在感,如今的解放军演直接包围台湾、模拟封锁、甚至还动用远火对准特定设施(如台湾的天然气站)进行实弹精准打击。

4月1日至2日,解放军东部战区操行代号“海峡雷霆-2025A”的联合军演,陆军某远程火箭炮部队出动PHL-191型箱式火箭炮。(中国军号)

这种军事安排绝非单纯演习,而是一场钟摆般的心理攻势,要的是出现规律、逐渐深化,目的并非真打,而是要让台湾社会在重复的军演声中产生“恐慌的适应”,进而丧失对抵抗的信心,而台湾各界仿佛练就一身轻功,盖一句“解放军演、军机绕台迈向‘新常态’”轻描淡写,显然避重就轻,搔不到问题的本质、危机的痒处。

反观北京每每在军演后强调“警示台独”、“防止外部干涉”,貌似照本宣科,实际上既是对台湾施压;也是对美国的又一次试探;对于国际,乃至内地民气,又留有展示余地,一再添足自己的“武气”。这种多重语境的运用,即是一种心理操作,将战争的叙事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美国军力指数报告指出,中国大陆武统台湾能力升高。(资料图)

华府的“海王本色”

至于远在太平洋一端的美国,在此局中依旧采取既熟悉又暧昧的战略模糊战术。尽管台湾内部疑美派多攻讦美方无异于渣男行径,但老实说,华府的这种模糊性再理性不过,可谓精准计算下的模糊:对北京说“一中原则未变”,对台湾说“会支持自我防卫”,对国内说“不会轻易涉入战争”,“海王”本色展露无遗。

正是这种透过模糊创造出的空间,成为了美国能够对台持续玩烂心理战的重要支柱。每一次对台军售、每一次国会代表团访台、每一次美舰穿越台海自由航行,都让开放公评,接受台方对美国支持的礼赞,但背地里,华府要的始终是精心控制升级幅度,让北京无法预判“踩线”后的反应,也让台湾始终处于“可能获得协防”与“被放生”之间的模糊带。

美军近年来不断在台海周边向北京发出强烈信号。(美国海军官网)

这种心理操作,虽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维持了台海现状,却也令台湾陷入一种“战略焦虑”。前车之鉴自然还是乌克兰,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俄乌战争初期频繁呼唤北约与美国支援,但迟迟等不到战机与兵力协助。台湾人不禁要问:若战争爆发,华盛顿的模糊到底是沉默还是动员?“今日乌克兰,明日台湾”自此应运而生,但这句标语本身就是对台湾国防意志的一种潜在侵蚀。

台湾的心理攻防

在北京不断演练“封台斩首”,华盛顿持续释出“象征撑台”的信号之际,台湾的回应却呈现出一种奇特的自我撕裂。

当解放军对台军事施压成“新常态”之际,台湾军方高层每每坚称“全程掌握”、“不构成威胁”,但每一次军演后的台湾民调都显示台湾社会的焦虑升高。特别是年轻世代,在长期和平与美国保护幻象下长大,当面对真实战争威胁时,出现高度逃避心态。根据一项非正式网络民调显示,近半台湾年轻人若开战倾向“投降”而非“保卫家园”。这不仅是心理防线的松动,更是“心防全线溃散”的前兆。

2月28日,到访白宫的泽连斯基和特朗普在椭圆形办公室发生言语冲突。(Getty)

而在政治层面,执政的民进党依旧“不信邪、不怕鬼”,持续强化“抗中保台”论述,在野党则如朗诵机器一般,镇日警告战争倒数,与台湾面临边缘化危机,宣传上貌似也别无他法。台湾朝野此类高度政治化的语言,反而让本该是全民共识的“国安认知”变成政党分裂的战场。民进党将任何寻求战略缓和的声音视为“投降主义”,国民党则将强硬路线批为“挑衅战争”。而夹在中间的台湾民众,只能在恐惧、疲乏与无能为力中摇摆——台湾似乎还未理解,军事心理战最大的杀伤力,不在军舰与导弹,而是让人丧失选择的勇气、辩论的能力,乃至于共同体的语言。

这场心理战才刚开始

是以,综合北京怀抱高度的战略定力与操控精准,华府游刃有余的耍弄模糊与战略延伸,以及台湾持续自顾内耗,放烂社会撕裂与心防危机,共同构筑当前这场台海心理战的三个现场。纵然武统倒数的码表人人都会喊,尤其近来还是由美方喊得最大声,但相信最不希望扬起这场战争的,终究是两岸双方:两岸搏火很有可能只是一场擦枪走火意外下的一个瞬间,也可能永远不会真的开火,但笃定的是,在开火之前的每一秒,都有人在下棋,尤其是美国彼岸的军工之手怎样都不会善罢甘休。

但回头来说,北京在这场棋盘上真正的釜底抽薪,却也从来不是哪一发导弹瞄准了那一座设施或哪一栋楼,又或者今一次的演习又持续了多少天,而是诱使台湾、乃至于美国任一方,谁在心里先喊出一句:“我们不可能打赢,所以不要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