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疾呼“时间已经不多了” 今日乌克兰明日台湾?
台湾作家、曾在马英九时期担任文化部长的龙应台,最近在《纽约时报》撰文《台湾维持和平与自由的唯一途径是与中国和解》,表达出特朗普时期台湾命运的忧虑。她写道:“特朗普总统撤回美国对乌克兰的大力支持,并且于2月底落井下石在白宫羞辱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这让台湾民众不禁思考:如果美国为了讨好俄罗斯而对乌克兰做那样的事情,那它会不会为了讨好中国对我们也做同样的事情呢?”
龙应台属于典型的自由派知识分子,对许多问题的认知过于理想化,忽略现实的复杂。随着特朗普回归美国优先和实力政治,公然背离自由国际秩序,让美国从许多自由派眼中的“世界民主灯塔”沦为“流氓国家”、“敲诈机器”,许多自由派开始痛苦地清醒,其中就包括龙应台。她既指出“随着特朗普将民主价值观和美国的朋友抛在一边”,“与任何国家一样,美国也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又严厉批评赖清德当局“选择制造恐惧、引发对抗,并且重拾冷战时期的那种黑暗言论”,“威胁着和平以及台湾在建立开放的民主社会方面所取得的进步”。
龙应台的观点开始与多数或多或少存在现实主义倾向的人趋于一致,她认为台湾应该开展严肃对话,“不首先确保和平,就不可能有民主”,“完全依赖美国、同时拒绝和对抗中国不再是一条可行的前进道路”,“对台湾来说,时间已经不多了”,“要以和平的方式保障自身自由,唯一途径是要以某种方式与中国达成和解”。
然而在台湾语境下,不同的观点容易被忽视或污名化。龙应台写道:“恐惧或许才是我们最大的敌人。恐惧滋生仇恨和不信任,以至于在台湾的政治话语中,即使建议与中国和平相处也会被视为天真、不爱国,或者更糟糕的:被斥为投降和背叛。”当龙应台口口声声将中国大陆称作中国,其实已经说明台湾舆论氛围的变化。
台湾问题与乌克兰问题不同,会否“今日乌克兰,明日台湾”取决于台湾的选择。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说,和平相处都是两岸的理性选择。俄乌冲突、以哈冲突用十分血腥的教训警醒世人战争的极端可怕与和平的珍贵。大陆的改革开放、现代化事业需要和平稳定的环境,台湾的民主、经济发展、民生福祉需要和平稳定的环境。
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历史文化和血脉联结,只不过因为甲午中日战争和1949年两岸分治以来的不同命运而产生隔阂、分歧,但这都是可以通过对话、沟通与交流、合作来弥合。马英九时期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状态已经证明台湾是可以在保持自由、民主的基础上与大陆和平相处。
遗憾的是,2016年蔡英文上台以来,两岸关系持续恶化,双方的对立情绪日益上升,2022年佩洛西访台事件一度将两岸推向“兵凶战危”的险境。赖清德上台以来继续沿着激化两岸矛盾的方向迈进,危险地将大陆列为“境外敌对势力”,以对抗大陆为名来收缩台湾民主化以来的自由空间,令两岸本就不多的转圜空间遭到进一步侵蚀。世上不存在绝对安全,只有相对安全,当实力本就相对弱小的台湾被赖清德当局裹挟,为了追求绝对安全而不断收缩两岸交流与升级两岸对抗,既会拖累台湾,又是拿台湾作为赌注。
赖清德和民进党经常用民主对抗威权的叙事来影响台湾人民的两岸关系认知,却遮蔽一个关乎台湾命运的真相:无论是当今世界还是两岸关系,都不是一句简单的民主对抗威权叙事所能概括。特朗普公然破坏自由国际秩序和施压乌克兰的故事已经说明民主对抗威权的叙事存在重大漏洞。
乌克兰的悲剧正是因为过于理想化的认识复杂的现实世界,把自身安全系于欧美承诺,自以为有欧美作为靠山便能打破地缘政治的平衡,未料到如今的形势逆转,无奈陷入两难境地。赖清德当局若不断刺激大陆,任由两岸转圜空间持续缩小,一旦特朗普治下的美国抛弃台湾,台湾将何以自处?若是这样,“今日乌克兰,明日台湾”的悲剧恐怕不再遥远。
战国时期的中国思想家韩非子早有警示:“恃交援而简近邻,怙强大之救而侮所迫之国者,可亡也……力少而不畏强,无礼而侮大邻,贪愎而拙交者,可亡也。”尽管韩非子的说法十分刺耳,未必总是适用,但一个社会如果忽略实力政治的面向,不愿正视复杂的政治现实,总是活在自以为是的幻想之中,是不可能长治久安。
两岸问题的理想解决需要水到渠成的宝贵时间,需要儒家思想家孟子说的“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两岸关系的当务之急是防止大陆民族主义情绪和台湾民粹主义、台独路线的持续相互刺激,是早日重回和平稳定的状态。
俄乌冲突、以哈冲突的悲剧有力说明,如果双方被狭隘、激进、对抗的声音裹挟,狭路相逢,相互刺激,恶性循环,后果不堪设想。在特朗普治下的美国回归实力政治、有可能放弃台湾的背景下,面对两岸巨大的综合实力差距与两岸日益上升的对立情绪,台湾若希望防止“今日乌克兰,明日台湾”的悲剧,唯一出路在于尽快减少刺激,扭转日益对抗的危险趋势。只有对话、交流、和平,台湾的自由民主、民生福祉才能保持,才能为两岸问题的理想解决预留宝贵的时间和转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