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角力】西方阵营紧跟“华盛顿路线”吗?
无论11月美国大选是谁胜出,根据美国朝野当下对华态度,相信中美角力白热化的趋势会维持相当一段时间,差别就只在于手法和呈现形式。
中国的官方专家可说都已作最坏打算,他们会呼吁中方回应美方的“合理诉求”,但更大篇幅是用于罗列华府的潜在攻势,以及北京该如何评估局势与反击。然而中美作为世界两强,一旦交恶所影响的层面就不会止于于双边关系而已,全球各大小国家都面临被迫“选边站”的情况。
美国已定下敌友衡量标准
在官方讲法里,北京认为世界局势剧变“责任完全在美方”,源于华府企图以单边主义做法遏制中国政经发展,进而侵害本国主权,中方则是无奈地被迫反制,并且一如既往地提倡多边主义,高举全球化大旗,愿意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与各方通力合作以解决共同挑战。话虽如此,现实政治若走到交锋驳火的时候,必然要分清楚谁是敌人,谁是朋友,否则就会进退失据软硬失宜。
于此美国身体力行定下衡量标准:假如某国“向美国学习”,政治上讲明要分清楚“中共”与“中国人民”,追著港台疆藏等“红线”议题有所行动,经贸上对华施以关税或非关税等各种封杀手段,军事上定期而高调地侵扰国境和鼓吹堵华,哪么这个国家会是北京的敌人还是朋友呢?答案已经不言而喻。
不过就算在冷战时代,不是每一持份者都时刻处于交锋驳火,而要弄得清楚一个“敌我分明”也不简单,例如中美就于1970年代“破冰”以联手对付苏联,所以最实际还是看实际情况与行动,一切以随机应变为宜。
欧盟是中美以外潜在“第三极”
单讲西方阵营,中国对日韩的吸引力十分明显,其经贸能量已足以镇得住场面,至于欧盟作为潜在“第三极”,于政治上对中国的人权争议更为高调发声,但行动方面则非常审慎,至于经贸上则对中国的防范日增,于封杀华为一事亦日渐向美国靠拢,但脱离了“以美制华”的一面,欧方表明不会采取单边主义措施,沟通协商仍是主要对华交往方式,远远未如华府般完全否定“接触政策”的成果。
实则以美国为标准,遍观全球就只得英语圈“五眼联盟”成员跟得最贴最紧,其中又以澳大利亚最为瞩目。
澳大利亚的“中国干政”风波闹了好几年,议会通过矛头直指北京的《反干预法》,该国更是极少数仿效美国公然封杀华为的西方阵营成员;坎培拉一直不满中国的手伸进了大洋洲,动摇其地区领袖角色,近年亦积极介入南海事务,响应华府的“航行自由”活动。至于“限澳令”的导火线,则是澳大利亚就新冠疫情来源提出作国际独立调查,被视为将矛头直指北京。
“差别待遇”未来或需更明确
另一边厢,由于孟晚舟案而急转直下的中加关系再度恶化,加国总理特鲁多于两国建交50周年之际,批评北京的对港对疆政策,表示“胁迫外交”(coercive diplomacy)对中国自身、对世界其他国家而言都是适得其反的,而加方虽希望对华保持经贸往来,但不会对人权问题视而不见,并且会就此与盟友加强合作,以免中方行径变为成功典范。
整体而言,美国有动员外交阵营的进攻优势,但北京尚未处于壁垒分明四面受袭的境地,目前要防守与反击还是绰绰有余。面对西方阵营,北京大概少不免要采取更清晰明确的“差别待遇”,对于朋友成份较高的持份者如欧盟,是否可以于投资协定谈判方面“松章”呢?毕竟提高开放水平本来就是国策。
换上加澳之类摆明车马来者不善的持份者,北京大概会沿用既定方针,祭出非正式经贸制裁,既有助于划下分清敌我的界线,也收杀一儆百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