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三起恶性案件冲击大众心理:内地社会怎么防患于未然

撰文: 邓峰
出版:更新:

短短一周时间,内地社会接连发生三起无差别攻击的恶性案件,敲响社会治理的警钟。

11月11日晚,广东珠海香洲区体育中心发生驾车冲撞行人案件,造成35人死亡、43人重伤。珠海警方初步查明嫌疑人是一名62岁的离异男子,案件系他对离婚后财产分割结果不满而引发。从伤亡人数来看,这起恶性案件堪为过去多年所少见,性质十分恶劣,既引起决策层的关注,又在社会层面造成不小的心理冲击。

然而,正在许多地方政府开始强化风险排查的时刻,11月16日,位于宜兴的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发生一起持刀伤人案件,造成8人死亡、17人受伤。据宜兴警方初步调查,嫌疑人是一名21岁的毕业生,因考试不合格未拿到毕业证书以及对实习报酬不满遂回校发泄行凶。网上有流传消息显示,嫌疑人在作案前曾控诉实习单位对他的压榨。不论该消息是否属实,当嫌疑人挥刀向一群更弱者,进行无差别攻击,在校园残忍制造严重的血案时,其实已经滑向涉嫌恐怖主义的犯罪。

紧接着,11月19日早晨,湖南常德鼎城区永安小学门前发生一起撞人事件,多名学生被撞受伤。据当地警方的通报,伤者目前无生命危险,嫌疑人是39岁男子。

如此短的时间,无差别攻击的恶性事件接二连三,冲击着许多人对于内地社会十分安全的认知,在大众心理层面引发忧虑情绪。本来,今年以来,恶性案件便已经多次在舆论场引起广泛关注,无论是6月苏州、9月深圳发生的与日本人有关的袭击事件,还是9月上海、10月北京发生的持刀伤人案件,都一再冲击大众心理。然而更可怕的是,最近一周连续发生三起恶性案件,无论是伤亡人数,还是发生频次,都在显示无差别攻击的恶性案件有愈演愈烈的态势,严重威胁公共安全。

2024年11月11日,珠海香州区体育中心附近有车辆乱撞途人,导致多人伤亡。(Reuters)

应该说的是,无论犯罪嫌疑人有何遭遇,当他选择无差别攻击时,都是涉嫌恐怖主义的犯罪行为,既要依法予以打击,又要在社会层面进行谴责。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短时间内震慑潜在的犯罪效仿者,才能防止潜在的犯罪效仿者产生侥幸心理。

与此同时,查明不同恶性事件的真实原因,分析背后的关联,并在此基础上持续改进社会治理,是一个社会从源头遏制恶性事件、追求长治久安的应有之义。毋庸讳言,不少犯罪嫌疑人的认知和性格存在很大问题,比如认知和性格狭隘而又极端,容易扭曲个人遭遇,容易把过错简单归结于他人,容易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不过,一个人的认知和性格存在很大问题,与他最终滑向犯罪,其实有较远距离。这意味着社会层面及时防患于未然,积极改进治理,有望大幅度减少恶性事件。

从目前有限的讯息来看,今年引发舆论关注的恶性事件,既有犯罪嫌疑人工作不顺或经济纠纷的因素,又有犯罪嫌疑人对工作单位、社会机构不满的因素。这其中一个明显的背景是近年来内地经济面临下行困境,许多人收入下降或失业,压力大。除此之外,现实中的社会治理存在许多痛点,无论是社会保障还是市场执行,都有许多背离公平原则、法治精神的问题,故难以避免会让不少人产生怨气。如果一个在现实中屡屡碰壁的人又是一个认知狭隘、性格极端的人,那么,在特定情形下,当内心的愤懑情绪突破一个危险的临界点,便可能产生报复社会的心理。

2014年12月4日,西安市民在宪法日宣传活动现场观看依法治国宣传展板。(新华社)

内地一篇刊于2019年的论文《社会排斥与行为极化:个体报复社会事件的生成机理及防控》,通过选取20起典型案例来分析个体报复社会行为的一般特质与生成规律。该论文认为,从报复社会主体的生活困境来看,他们大多经历市场排斥、政治参与排斥、公共服务排斥、社会关系排斥,容易产生报复社会的动机。

该论文建议,一是从源头消除容易引起此类事件的结构性风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和以就业、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为主要内容的民生建设,保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二是创建社会安全阀体系,完善弱势群体的利益与需求表达渠道;三是创建完善边缘群体的社会宣泄与缓冲机制,抑制、纾解仇恨心理与愤怒情绪,着力化解现代性带来的社会困局与个体焦虑。

总之,今年以来频繁发生的恶性事件尤其是最近一周的连续三起无差别攻击事件,已经为社会治理敲响警钟。为了最大程度减少恶性事件的发生,为了社会长治久安,内地社会亟需查明和探究不同恶性事件的背后原因,及时采取有力的改进治理的措施,既让那些在现实中屡屡碰壁的竞争落败者或有不公遭遇的人看到人生希望,给予必要的社会救济,又让普通民众活在安全、稳定、公平、可预期的环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