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民族主义”没有赢家

撰文: 泉野
出版:更新:

不出意外,在联合国大会举行之际,日本外相上川阳子在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会谈时,着重谈到了日本10岁男童在深圳遇袭身亡的事件。

据日本媒体披露,上川阳子表达了几个核心关切:其一,要求中方查明事实真相并做出明确说明;其二,中国应采取具体措施确保当地日本人的安全;其三,要求中方取缔SNS(社交网站)上性质恶劣的反日帖子;其四,呼吁直面那些阻碍邻国之间应有交流的课题,并认真采取措施来改善相关情况。日本副外相访问北京也表达了同样的关切。

对此关切,王毅的回应也在预料之中,一方面强调深圳袭击案是中方也不愿意看到的偶发个案,中方将依法处理,另一方面也承诺将依法保障所有在华外国公民的安全,但也督促日方应当冷静理性看待,避免将偶发个案政治化和扩大化。

位于深圳市的国际学校“深圳日本人学校”。(网络图片)

除了深圳男童遇袭案,两国外长还就中日已经达成共识的中国重新进口日本水产品一事以及中国军机军舰“侵入”日本领海领空进行磋商。从媒体披露的讯息来看,两国间的不信任感和疑虑明显加剧。比如针对中国重新进口日本水产品,上川阳子督促中国“切实在取消管制方面取得明显进展”,王毅则毫不客气警告日本“既然同意接受长期国际监测安排和中国等利益攸关国独立取样监测,就应该说到做到,不要节外生枝。”

中日外长会晤前,中国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面对各路记者针对深圳袭击案的追问,重申了中方的立场,同时反驳了外界关于中国仇日教育的批评。发言人林剑说,在中国没有所谓“仇日教育”,“我们主张以史为鉴,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不让战争悲剧重演,珍爱来之不易的和平,更好面向未来。”而对于中国民众自发的悼念行为,发言人也表达了肯定,“(这)反映了中国广大民众最朴素的情感,反映了对生命的尊重。”

反日帖子、仇日教育,日本方面显然已经对尚在调查中的深圳袭击案做了定性,且对中国官方反复强调的偶发个案不买账。在不信任感和疑虑加剧的当下,再加上难解的历史遗留问题和领土争端,恐怕没有人会对中日关系有乐观期待。东京大学教授阿古智子日前一篇文章中坦言,日本和中国同时面临着根深蒂固的“反中”与“反日”现实。阿古智子长期以来研究关注中国和中日关系,她在文中引用中国记者贾葭提出的“流量民族主义”(access-generating nationalism),也即从爱国帖子中谋取流量和利益,阿古智子说“日本的网友也表现出类似的倾向。”

王毅在纽约出席联合国未来峰会并发表致词。(外交部官网)

一方面,一些日语网络空间不断涌现反中和反中国人的评论,与中国有关的负面新闻每天都在日本的舆论空间流传,这导致中国在日本的形象持续恶化,因国籍而对其民众进行歧视性理解和分析的论述在日本和中国的网络空间和商业媒体中迅速蔓延;另一方面,由于社交媒体的普及,以及AI的出现,也创造了一个容易传播偏见资讯和恶意假新闻的环境。

当舆论不约而同将矛头对准中国网络舆论场的反日情绪时,阿古智子的分析在两国“不同”之外找了交汇点,毕竟不管是对中国还是对日本,在“流量民族主义”的裹挟下,谁也不会是赢家。

苏州伤人案发生后,《香港01》在《苏州伤人案需要厘清的两个问题》一文中即指出,虽然舆论热潮正在退去,但仍有必要回顾这起伤人案,厘清两个关键问题:其一,中国官方前期的低调处理和慢半拍,并不等于默许乃至纵容极端民族主义、极端民粹主义,恰恰相反,对中共来说,如何治理网络上的对立情绪和极端民族主义,一直是一道课题,也是一道难题。其二,在传播革命已经到来的今天,网络上所呈现的极端民族主义、极端民粹主义并非中国社会的主流,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交往,也应该最大限度避免被放大的网络舆情所裹挟。

2024年6月28日,中国苏州日本人学校斩人案的伤者胡友平26日因伤重离世后,日本驻华大使馆降半旗,并在微博上发文致哀。(日本驻华大使馆微博)

放在更大范围来看,面对社交媒体的普及和AI时代的到来,网络舆情不只考验中日两国的政治智慧,也是各国面临的共同考题。以色列人类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新著《智人之上 从石器时代到AI时代的讯息网络简史》中悲观断言,虽然人类能建立大规模合作网络,以此获取巨大的力量,但这些网络的建构方式注定了人类对这些力量的运用常常并不明智。事实上,人类正在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

尤瓦尔·赫拉利进一步阐释说,人类虽然积累了海量讯息,从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到遥远的星系,无所不包,却仍然无法回答生命中最重大的问题:我们究竟是谁?我们应该追求什么?什么才是所谓美好的生活,我们又该怎样过上这样的生活?我们虽然掌握了大批讯息,却还是像远古的祖先,容易受到幻想与错觉的迷惑。即使是现代社会,偶尔也会出现群众大规模失去理智的情形。而且人们往往深陷天真的讯息观而不自知,以为讯息越多越好,且讯息越多就越逼近真理和真相。在尤瓦尔·赫拉利看来,这种天真的讯息观为发展更强大的讯息科技提供了理由,而这种观点也成为计算机和网络时代半官方意识形态。

以色列人类学家尤瓦尔·赫拉利。(资料图片)

这位网红人类学家预测的AI对人类的全面统治会不会到来还未可知,不过每个人对无处不在的算法和汹涌而来的流量,都深有同感和体会。具体到中日关系如何企稳止跌,不妨从共同面对的“流量民族主义”为起点,走出被社交媒体和算法塑造的“天真讯息观”,为复杂难解的两国关系趟出一条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