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伤人案需要厘清的两个问题

撰文: 泉野
出版:更新:

过去一周时间,发生在苏州的伤人案引发巨大关注,虽然目前舆论热潮正在退去,但仍有必要回顾这起伤人案,厘清两个关键问题:

其一,中国官方前期的低调处理和慢半拍,并不等于默许乃至纵容极端民族主义、极端民粹主义,恰恰相反,对中共来说,如何治理网络上的对立情绪和极端民族主义,一直是一道课题,也是一道难题。

苏州伤人案事发后,不少人很快即联想到不久前发生在吉林的针对美国人的袭击事件,言外之意是,苏州这起伤人案也是冲着日本人去的,否则不会好巧不巧,袭击的恰好是日本校车。而在校车引导员胡友平抢救无效去世后,苏州公安局又采取了含糊其辞的做法,既没有言明关涉日本的讯息,对见义勇为的胡友平也是一笔带过,这又给外界造成一种误解和想象,再结合此前《对外关系法》、《反间谍法》等的出台,外界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中国现在从官方到民间,都对外国人采取严防死守的态度,外国人在中国不管是经商、访学还是旅游,都面临很大人身风险。

中国江苏省苏州2024年6月24日发生一宗持刀袭击案,一辆苏州日本人学校校车24日下午抵达巴士车站后,一名中国籍男子突然上前斩人,一对日本母子被斩伤、欲阻疑凶登车的中国籍校巴女职员也被斩到昏迷命危。有日本家长事后接受媒体访问忆述事件,犹有余悸。当地日本人也吓得表示不敢外出。(日本放送协会新闻影片截图)

这显然并不符合实际,但舆论的传导效应和营造出的想象仍不容低估,这种传导不只是对外传导,还包括对内的传导。中国官方能做的,除了依托于各大平台对煽动中日对立、挑动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相关账号给予惩处,亮明官方的立场和红线,还需要针对每一起偶发个案及时公开相关讯息,比如呈明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处境、心理状态、作案动机等,但如何平衡公布消息与避免社会面的传导效应,又是一道难题。据日媒披露,苏州伤人案的作案人属于无差别袭击,并非针对日本人。如果此消息属实,围绕此案而起的很多争论,比如“当地义和团”等,自然可以扬汤止沸。

其二,在传播革命已经到来的今天,互联网上所呈现的极端民族主义、极端民粹主义并非中国社会的主流,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交往,也应该最大限度避免被放大的网络舆情所裹挟。

苏州伤人案发生后,不少媒体在报道中提到中国泛滥的极端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并将中国官方后来的动作也归结为害怕失控不得已的作为,还有不少声音认为中国官方实则在利用这股来自民间的网络民族主义,来转移内部经济不振的压力。这显然也不符合事实,截至到2023年12月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如此庞大的群体中,是否存在极端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一定是存在的。是否存在对日的仇恨群体?也一定是存在的。但需要厘清的是,这并非中国社会的主流。社会治理是一项综合工程,极端民族主义、极端民粹主义最终伤害和反噬的,还是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这一点上,历史已经提供了太多经验和教训。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官方在这次事件中的反应。先是日本驻北京大使馆和上海总领事馆降半旗致哀,并附言“胡友平女士以一己之力从歹徒手中保护了无辜的妇幼,相信她的勇气与善良也代表了广大中国民众。我们在此向胡女士的大义之举致敬,愿胡女士安息。”随后,外务大臣上川阳子亦表示,“胡友平女士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避免了校车内的日本学生受到伤害。我谨向此英勇行为致以由衷的感谢和敬意,并表示深切哀悼。同时,我也期盼在本次案件中受伤的日本母子早日康复。日本政府今后也将继续与中国当局携手,为确保在华日侨的安全竭尽全力。”此外,还有来自于社会面的捐款倡议和行动等。

2024年6月28日,中国苏州日本人学校斩人案的伤者胡友平26日因伤重离世后,日本驻华大使馆降半旗,并在微博上发文致哀。(日本驻华大使馆微博)

在传播革命已经到来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交往,很容易被网络上放大的舆情所裹挟,但苏州伤人案后中日两国之间的以胡友平为载体所展现的理性与常识,恰恰戳破了网络舆情构筑起来的“泡泡”。日本从官方到民间借此看到了如胡友平一样的普通中国人勇敢、善良的一面,看到了中国社会主流如何坚决对煽动中日对立、挑逗极端民族主义情绪说不,反过来,中国也从日本官方和社会的反应中,感受到了“山川异域、风月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