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苏州男伤人事件是不是偶发 中国都应警惕民粹民族主义狂热

撰文: 邓峰
出版:更新:

据新华社报道,6月24日,苏州市高新区塔园路新地中心公交站台发生一起持刀伤人案件,造成3人受伤,其中1人为中国籍,2人为日本籍,犯罪嫌疑人被迅速制服。中国籍伤者胡友平在阻止嫌疑人犯罪过程中受伤严重,经送医抢救无效于26日不幸离世。两名日籍人员中,1人在院治疗,无生命危险;另1人当日已出院。

苏州市民胡友平在危机关头的见义勇为引来许多称赞,苏州市公安局、苏州市见义勇为基金会正在根据流程,提请市政府追授她“苏州市见义勇为模范”称号。6月28日,日本驻华大使馆降半旗致敬胡友平,并表示:“胡友平女士以一己之力从歹徒手中保护了无辜的妇幼,相信她的勇气与善良也代表了广大中国民众。”

中国现代作家鲁迅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苏州市民胡友平虽只是一个普通人,但她在犯罪嫌疑人行凶的紧急时刻挺身而出,展现出中国人的良知和勇敢,值得被纪念。

因为苏州“6·24”持刀伤人事件涉及两名日籍人员,外界关心这究竟是一起无差别攻击的刑事案件,还是具有针对性的极端仇外行为。6月25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警方初步判断这个事情是一个偶发事件,目前还在进一步的调查中……中方将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像保护中国公民一样,保护在华外国人的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不久前的6月10日,4名来自美国爱荷华州康奈尔学院的教师在吉林市船营区北山公园被刺伤,一度同样引发外界不少人的疑虑。不过当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回应:“目前,警方初步判断此案系偶发事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6月10日下午,吉林市传出有4名外国人遭人持刀砍伤。(抖音影片截图)

当然,关于苏州和吉林的外籍人士遇袭事件,都有待于进一步调查。然而不能不说的是,无论这两起事件是不是偶发个例,中国社会都应认真对待舆论场在这两起事件过程中所透露出的忧虑情绪,要警惕近些年来所冒起的民粹民族主义狂热现象。

不能忽略的是,近些年来,一些排外、仇外的民粹民族主义狂热现象已有妨碍国家健康发展的迹象。2022年6月,中联部原副部长于洪君在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八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上表示,目前网络上有人把同西方、美方对话沟通的主张视为恐美亲西,这种情绪严重影响开展理性的对外交流,特别是与美国和西方的交流对话。

他还指出,“特别要警惕打着‘爱国’旗号的激进民粹主义的极端民族主义狂热”,“现在,我们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很复杂,有人说要四面出击了”,“民众的情绪是国民意向的反映,我们的对外关系、国家对外政策取向,不能允许简单化诠释和误读曲解,不能完全被偏激的和有失理性的民意所绑架”。

延伸阅读:南京商场贴红色圆形Logo被举报是「旭日旗」 央视批:爱国不是生意

在以民族国家为基本竞争单位的国际秩序下,合理范围内的民族主义是正常现象。然而,有一些人把对民族主义和爱国的理解推向狭隘的极端,演变为造谣抹黑、上纲上线、恶意攻击他人的猎巫行为,甚至趁机收割流量、牟取私利,造成社会撕裂。

历史和现实的教训反复警示,狭隘、极端的民粹民族主义狂热现象,对于一个社会的正常发展、交流合作、人民福祉百害而无一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把“和平与发展”定义为时代主题,回归常识理性,推动社会走向开放与多元,发挥人民的潜力,才让整个社会彻底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快速崛起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的进一步改善,离不开进一步推动社会走向多元开放。

所以说,无论苏州和吉林的外籍人士遇袭事件是不是偶发个例,中国社会都应该保持必要的警惕,不要让民粹民族主义狂热干扰国家正常发展,要理直气壮地与民粹民族主义狂热划清界限,成为一个多元、包容、开放、走向世界的现代化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