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共产党宣言》又“亲美反中”的台湾准副阁揆 两岸思想硬碰硬
民进党籍台湾准总统赖清德即将在5月20日走马上任,近日陆续公布新政府的内阁成员名单。台湾媒体用“老、独、南”来形容赖清德的用人哲学,其实忽略了其中一位关键人物──行政院准副院长郑丽君。郑丽君的人事安排,恐怕为的就是贯彻赖清德此前宣示就任后的任务之一“洗涤人心”。
文化绑桩与软性去中双腿并进
现任亲绿智库“青平台”董事长的郑丽君,从在2016年至2020年担任台湾文化部部长,跨越林全、赖清德、苏贞昌三位蔡英文政府的行政院院长,被称为“史上最好的(台湾)文化部长”。2019年台湾内阁总辞,郑丽君也表态将离职,台湾艺文界人士随即发起“文化向前走,部长不要走”连署,短短两天内便有超过1,500位民众参与,随后得到院长苏贞昌三度挽留。
何以郑丽君在台湾文化部长任内,得到艺文界人士如此高的评价?其中最大的原因,莫过于巧妙的“文化绑桩”,她曾破天荒争取到超过新台币200亿元的文化预算,超过台湾当年度总预算的1%,得以“滋润”台湾众多文化团体。同时,她学习韩国的经验,推动成立台湾“文化内容策进院”,又将民进党力推的“转型正义”史观带入“中正纪念堂”的转型讨论。
除此之外,她还推动台湾《国家语言发展法》在立法院三读通过,从而让台湾官方设立“台语(闽南语)电视台”有了法源依据。2018年在郑丽君部长任内,台湾文化部人文及出版司发函给各出版公会、协会,宣导引进中国大陆出版品和出版陆方授权书籍,都应送文化部审查,经许可后才可出版;此举引起台湾出版界哗然,社会舆论亦批评台湾文化部针对中国大陆作品进行“出版审查”,紧缩大陆出版品入台云云。
对于上述种种做法,台湾“文青”自然深感肯定与认同,而郑丽君也有一套为己辩护的说法。例如她认为“中正纪念堂”的转型,并不是要“去蒋化”,而是“再民主化”。又如她曾经主张“老师用闽南语教课,并不违法”,在她眼里“中华文化是台湾文化的一部分”。大陆学界人士曾批评郑丽君的做法是“文化台独”,郑丽君拒绝此标签,她回应“不明白‘文化台独’是什么”,“我是反一元化体制”。
形左实右的“民进党内左派”
由这些回应可以看出郑丽君性格“软中带硬”的一面,她可以用华丽的词藻掩护高度的政治意识形态政策,在赢得掌声的同时,让反对者失去攻击的施力点。这一点与台湾的“文青”族群性质极为相似,一旦抢占了价值观的制高点,就算再“反动”的做法,也能被解读为“进步”之举,或者说用“政治正确”让反对声音噤口。
2016年郑丽君初任文化部长时,曾接受台湾“中央社”快问快答的专访,当时她透露最喜欢的哲学家是马克思(Karl Marx),而最喜欢的一本书是《共产党宣言》,还自诩为“民进党内的左派”。另一个与郑丽君相似的人,则为台湾现任监察院院长陈菊,她曾说过哲·古华拉(Che Guevara,又译切·格瓦拉)是其永远的偶像。
无论是郑丽君还是陈菊,她们自我标榜的“左派”形象,某种程度其实是对自我的美化幻想,因为她们在民进党的执政之路上,早已成为台湾政治社会的“新权威”,也是当权派的代表女性人物。《共产党宣言》开篇即表明“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结尾则写道“他们(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讽刺的是,在台湾实行的新自由主义资本民主体制中,“压迫者”与“统治阶级”是划上等号的,而信仰马克思与《共产党宣言》的郑丽君,却又在民进党掌握的“统治阶级”地位扶摇直上。因此,可以说“形左实右”才是她真正的“底色”与“本色”。
两岸意识形态思想交锋新战场
《香港01》了解到,在赖清德寻觅2024大选副手人选时,郑丽君是他一度考虑的对象,因为她可以替赖清德弥补年轻选民的支持度,只是后来在对美关系的影响下,萧美琴出线成为了其副手。在赖清德当选后组阁的过程中,一度也传出他有意邀请郑丽君出任行政院院长,不过郑丽君自知其政治历练尚不足以担当此任,最后才由卓荣泰坐上阁揆之位。由此还是可以看出赖清德对郑丽君的高度信任,台媒《联合报》即有评论指出,郑丽君“将会是有实权的副阁揆”。
赖清德曾宣示,“国家重建”、“社会改造”、“洗涤人心”是他520上任后要做的三件事情。从郑丽君备受赖清德重用来看,“洗涤人心”或许正是郑丽君在副阁揆任上的头号任务。台湾资深媒体人徐和谦在一篇专栏文章中分析,赖清德政府或许很难施展“硬台独”,但“从文化教育、新闻传播、展览节庆等公共历史叙事入手的‘软台独’,却可能马力全开、深耕易耨”,未来在郑丽君的主导下,“台湾社会今后的共同记忆和情感共鸣更进一步聚焦于岛屿本位,并与1949年以前的中华民国史乃至于与中国史及中华民族情感更加脱钩,甚至视之为敌体”。
当习近平在“习马二会”抛出“两岸同属一个民族、同属一个国家”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论述后,赖清德政府将主掌思想与意识形态大权的重责大任,交到了“扛着红旗反红旗”的郑丽君身上。两岸未来恐怕不只在政治和军事层面“硬碰硬”,文化、思想与意识形态的交手对决,将会是另一个棘手的新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