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万科创始人王石|剧烈变动时代 企业家何为?

撰文: 吴婷
出版:更新:

2023年11月30日至12月12日,COP28联合国气候峰会(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在阿联酋迪拜举办。作为其前奏,9月初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了首届非洲气候峰会,会议通过了《非洲领导人关于气候变化的内罗毕宣言及行动呼吁》(简称《内罗毕宣言》),呼吁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携手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并督促发达国家兑现相关的出资和技术援助承诺。同样作为前奏,联合国气候雄心峰会和纽约气候周9月底召开,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在峰会中把气候行动作为议程的核心,呼吁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迅速减少使用化石燃料。“与挑战的规模相比,气候行动显得微不足道”,古特雷斯在峰会开幕致辞中说。另据COP28候任主席苏尔坦·本·艾哈迈德·贾比尔(Sultan Ahmed Al Jaber)博士介绍,COP28以2015年《巴黎协定》为基础,分为四大架构:快速过渡到低碳世界;修复气候融资;关怀人类的生命与生计;展现充分的包容性。详细讨论的议题包括:1.5升温控制、各国自主贡献减碳计划、化石燃料的逐步减少、清洁能源与“损失和损害基金”的具体规划等。

虽然联合国气候峰会距离普通人很遥远,但越来越频繁的极端气候是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共有的切实感受。对万科创始人及董事会名誉主席王石来说,气候峰会已经成为过去十多年的“例会”,从COP15到COP27,王石连续13年作为中国企业代表出席该会议,2023年也不例外。日前,王石在深圳大梅沙接受记者专访,详谈了他参与联合国气候峰会的经历,以及正在打造的中国首个碳中和社区——生物圈三号。从企业家到环保者,这一碳中和社区看上去是一条新路 ,实则是王石过去所有经历的集合。

碳中和社区——生物圈三号

“生物圈三号”位于深圳市盐田区大梅沙环梅路33号,是王石在万科原总部——深圳万科中心基础上改造的碳中和实验园区,总占地面积122,060平方米。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亚利桑那州图森市以北沙漠中建立了一座微型人工生态循环系统“生物圈二号”(Biosphere 2),该项目将地球自身称为“生物圈一号”。虽然该实验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此后人们仍不时讨论“生物圈三号”的可能性,以及如何避免重蹈“生物圈二号”的覆辙。2020年,从万科彻底退休三年后的王石开始自己的“二次创业”,并将其改造的碳中和社区正式命名为“生物圈三号”。

位于深圳大梅沙的生物圈三号。(资料图片)

按照规划,“生物圈三号”改造工程分三期,用五年完成,第一期改造面积为15,789平方米,改造时间为2022年5月至2022年10月,目前正在进行第二期的改造。据统计,三期改造总面积3.2平方公里,常驻人口2万,流动人口每年平均有1800万。王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第一期的投入预计六年就可以回笼。

在改造之前,万科中心本就在各个维度上体现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外观上看,万科中心犹如一座悬浮于景观花园之上的“水平摩天大楼”,集住宅、办公及酒店等功能为一体,还设有会议中心等;在设计上,工程师们充分利用了水平设计所创造出的额外屋顶空间,屋顶上的太阳能光伏板可以为建筑提供能源,原生植物也能够有效减少热岛效应和雨水地表径流;在节能方面,万科中心结合了多种节能策略,包括高性能幕墙、可控外部遮阳设备、光照及自然通风、地板送风空调系统、热回收系统、冰蓄冷系统、按需控制的通风及工作照明、大量采用可再生能源等。万科官方网站提供的数据显示,太阳能光伏板可以产生建筑全年所需能源的26.8%。所有这些节能措施使建筑的整体能耗减少了46.8%,并节约高达60.5%的运营成本。

改造后,原本的办公型绿色建筑,升级为由“清洁能源、绿色建筑、低碳交通、资源循环、生物多样性、碳资产管理、生活方式倡导”七大维度融合而成的碳中和社区。改造内容包括微电网系统、实验性项目、生物多样性、零废物循环机制、运动健康和智慧运营系统等。此外,为了吸引更多人,在原有的办公、会议、酒店的功能之外,改造后的“生物圈三号”还新增了展览交流、企业孵化、教育培训等主题社群功能。

记者在参观“生物圈三号”时注意到,接待大厅最醒目的一面墙上就是微电网系统,它覆盖了社区的核心位置,以实现能源的分散供应和管理,包括利用可再生能源和能源储存技术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根据“生物圈三号”官网提供的数据,每年预计太阳能发电量约为72万度,仅屋顶的光伏作为清洁能源就能提供整个大梅沙“生物圈三号”约85%的电能要求,绿电比从17%提高到85%,每年预计发电量是改造前的3倍,同时园区建筑能耗下降了60%。

生物圈三号的微电网系统。(香港01)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用来处理园区厨余垃圾的黑水虻。黑水虻是一种双翅目水虻科的腐食性昆虫,几乎所有农业有机资源物如厨余、动物粪便、动植物有机体等都能被黑水虻食用,当黑水虻幼虫渐渐长大成蛹后,破蛹羽化而蜕变成会飞的成虫,蛹壳可萃取几丁质或几丁聚糖,添加在饲料中,也常应用于工业、农业、医药美容等产业作原料。有机资源物经过黑水虻吃食后,残留下来的剩余物就是虻肥,是天然的土壤改良材料,可以缓解耕地土壤酸化问题。在“生物圈三号”的入口处和楼顶花园种植的植物,所施的正是虻肥。此外,幼虫本身又是很好的蛋白质来源,可以喂食鸡猪等禽畜,又可用于宠物、水产和皮毛用动物的饲料。这等于在解决剩余物问题的同时,又不会造成新的剩余物产生,缔造了一个完整的循环利用系统,从出生到死亡都能完全被循环利用。据“生物圈三号”工作人员介绍,现在园区厨余垃圾已经实现了100%在地资源化,零废弃循环机制的引入减少了资源浪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按照王石的规划,在试点之后,“生物圈三号”作为社区碳中和综合解决方案平台将陆续在其他地方推广开来,为建筑、园区与社区提供从规划到运营的综合低碳解决方案。“让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个‘生物圈三号’”,这是王石的远景目标。2023年8月,生态环境部公布2022年绿色低碳典型案例入选名单,“生物圈三号”(一期)成为广东省唯一入选的低碳园区案例。

王石曾多次公开谈到自己听到中国政府提出“双碳”目标时的激动,这也是他在70岁之际开始“二次创业”最主要的原因。“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是线上的,当时中国政府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我意识到中国已进入‘双碳’经济时代。过去我们讲经济发展,高速经济发展就是现代化,但缺少一个意识形态现代化,从经营角度,也就是经济模型的转变。听到双碳目标,我当时觉得这个事情我不来做谁来做,如同冲锋号在老战马耳边响起,我不投入进去做,就是对不起我自己。所以即刻就做了决定,毫不犹豫地。”

不过王石也坦言,改造碳中和社区并没有技术上的突破,“生物圈三号”的微电网系统以及零废物循环机制等都只是模仿、应用。“模仿当中有没有创新,一定会有。这种创新是模仿借鉴来的,不知不觉的一种创新。”王石在很多场合也谈到过自己模仿的对象,且都是德国的例子:一个是社区,柏林的欧瑞府;一个是城市,靠近法国和瑞士的弗莱堡。经过多年的模仿,“(弗莱堡)认为我们已经走在前面了”。

生物圈三号的废弃物处理系统。(香港01)

虽然碳中和社区与中国政府层面的“双碳”目标契合,但在具体推动过程中,还是会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碳中和比绿色建筑更复杂一些,建筑需要增加绿电(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建立自己的微网,并与国家电网结合。绿电占比越高,碳排放指标越低。此外还涉及碳汇、碳资产管理,这是原来绿色低碳建筑方案里没有的。另一方面,目前象征性地动用了绿色金融贷款,但“绿色金融平台在政策层面还是不配合”,“现在没有拿到政府的一分钱补贴,但明年应该深圳会给些补贴,这是政治上的一种姿态,给多少钱不重要,现在是大势所趋”。

在采访中,王石多次谈到“大势所趋”“回归未来”“长期主义”,同时作为企业家也在反复用数据说话,以及强调商业模型的必要性。“这和我当时搞万科、搞绿色低碳的逻辑是一样的。不形成商业模型作用不大,正因为商业模型,我感觉这比万科房地产的空间和市场要大得多。……在这个过程中,信誉很重要,我王石信誉不错的,信誉就是财富。在碳中和经济时代到来前,万科在这方面所做的只是杯水车薪,是公益和慈善性质的。现在非常清楚,我来投,我来算账。”此外,王石还介绍了自己正在国内开展的两个合作项目,一个是内蒙古的鄂尔多斯,一个是新疆的喀什。在“煤都”建设碳中和社区,这是王石选择鄂尔多斯的问题意识。而新疆喀什的麦盖提,则让王石看到了双碳经济在农村的广阔潜力。“在沙漠地区搞户外种植,再跟碳中和结合起来,产生碳汇,同时在农业上摸出一条路。”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碳市场上线运行以来,中国的年碳汇交易额为84.92亿元,而欧盟的年碳汇交易额折算成人民币约为5万亿元。不难看出,中国未来在碳汇交易市场上有广阔的前景。

“绿色低碳就是竞争力”

当中国政府2020年发出双碳目标的“冲锋号”时,王石这位“老战马”已经在关注气候变化这条路上驰骋探索了多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石讲述了自己的觉醒时刻。“2002年我去登非洲的乞力马扎罗雪山,到了山顶我发现竟然没有发现一片雪,这让我感到很意外。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气候变化,原来常年积雪的雪山已经成为季节性的雪山,下雪的时候有雪,雪季过去了很快化了,这对我个人来讲是一个很大的触动和反思。反思的结果,就是走绿色低碳这条路。”

全球气候变暖是因为碳排放变多,而且固碳的木材被大量砍伐。世界上合法非法砍伐的木材,70%是用在建筑工地上。而建筑工地70%的木材是用在住宅项目上。联系到在乞力马扎罗山的感受,王石意识到这个事情跟自己的关系太大了。“如何减少木材使用,这是中国房地产发展的当务之急。”基于这样的问题意识,王石2003年主动找到了绿色和平组织承诺降低物耗、能耗。其带领的万科也在2005年开始走住宅产业化的道路。所谓的住宅产业化,简言之就是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把尽可能多的部分在工厂制造成预制件,然后到建筑工地组装成房子。工业化建筑是实现住宅产业化的重要方式,而“提升质量,提升效率,减少对人工的依赖,减少环境污染”是核心理念。

位于大梅沙的生物圈三号。(香港01)

这样的理念放在今天并不新鲜,尤其在双碳目标的政策引导下,绿色低碳也早已成为见诸各类文件和会议的高频词,但放在二十年前,不仅住宅产业化说服不了团队,绿色低碳更是显得不合时宜。王石坦言,当时万科的住宅产业化得不到响应,“各地政府很反感,他们认为解决就业问题才是最大问题,你搞什么住宅产业化?你说为了环保生态,他们说现在发展第一,发展才是硬道理。整个都是冲突的”。另外是成本问题,在产业标准化初期,“我们是开发商,建筑公司不做,认为施工成本高、周期长,当时消费者也不买账,所以我们成立建筑研究中心,也是在研究这些问题,还申请了很多专利”。

面对各方的反对和不买账,王石说自己当时给团队讲了两条理由:第一是看未来、长期主义,“当时欧盟已经有了相应的规定,如果中国之后也做了相应的规定,那我们怎么办?船大不好掉头。换句话说,我们提前做,将来不仅不会被淘汰,还能成为引领者。如果不做,将来很有可能要被淘汰掉”。第二是辩证看待成本问题,“我们增加成本顶多是利润变少,如果将来再转型,可能利润变得更低了”。

不过这两条并没有说通。王石后来只能亲力亲为,到第一线逼着团队往前走,比如去各个分公司都只参观住宅产业化的工地,通过这个态度,督促各个公司推进住宅产业化。在万科推行住宅产业化四年之后,也即2009年,北京、上海、昆明等城市开始补贴工业化住宅,住宅产业化才受到同行的重视。而万科在住宅产业化上尝到甜口,是从2013年开始的。截至2022年6月30日,万科达到绿色建筑标准的建筑面积累计超2.97亿平方米。

谈到在住宅产业化问题上的先知先觉,王石坦言自己没那么高尚,遵从的逻辑只是办企业很简单的三个维度:做产品、做品牌、做标准。“这么做的第一出发点,还是企业自身的利益,所谓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在做产品、做品牌之后,“做标准”的目的也达成了,“现在住建部的标准就是按照万科的标准来的”。实践证明,住宅产业化不仅彻底改变了房地产的价值链,节约了建筑成本,加快了建筑速度,带动了产业升级,而且对资源和环境保护带来了积极影响。说万科改变了中国房地产生产模式,并不夸张。

随著恒大落幕,万科的走向备受关注。﹙路透社﹚

ESG必须商业模型化

万科住宅产业化的做法和经验,让王石成为联合国气候大会的常客。2009年万科案例被推荐给当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王石作为中国企业家代表首次参加了在哥本哈根举行的大会。同时,这些经验也奠定了王石“二次创业”的总基调:生物多样性、生态环保、绿色低碳。在这个过程中,王石对ESG也有了新的思考。

所谓ESG,是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社会责任(Social)以及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首字母缩写,由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于2004年首次提出。2018年A股正式被纳入全球知名指数公司MSCI新兴市场指数以来,ESG进入中国市场和投资者的视野。中国政府提出“双碳”目标后,ESG实践在2021年迎来爆发式增长,且越来越成为衡量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参照系。2022年3月,中国国务院国资委成立社会责任局,明确提出要“抓好中央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构建工作,指导推动企业积极践行ESG理念,主动适应、引领国际规则标准制定,更好推动可持续发展”,释放积极推进企业ESG体系建设的明确信号。同年5月,国资委发布《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提出力争2023年实现央企ESG报告的全覆盖,并且要推动央企建立ESG的评级体系。同年12月,“中央企业ESG联盟”正式成立,首批成员企业共11家,分别是:航空工业集团、中国石化、国家电网、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移动、中国宝武、中铝集团、国投、华润集团、中国建材集团、国药集团。

在双碳目标和央企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也开始强调ESG。过去几年始终处于风口浪尖的阿里巴巴,2023年7月24日对外发布《环境、社会和治理报告(2023)》。2022年8月,阿里巴巴发布首份完整ESG报告,明确七个长期战略方向。另据普华永道《第25期全球CEO调研》数据显示,中国做出绿色低碳、净零承诺的企业占比已远高于全球指标,在全球CEO层面,22%的全球CEO已做出净零排放承诺,而中国CEO做出该承诺的占比为51%。

阿里巴巴。(Reuters)

虽然中国从政界到企业界掀起了双碳和ESG研究及实践热潮,但在王石看来,“碳中和目标提出到现在都是口头禅了,不过基本上部长一级以上的可能都没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对我来讲,其实就是积累的过程,过去的经历跟绿色低碳、ESG有关,绿色低碳和ESG,这是前提,企业不讲社会责任,谈什么碳中和呢?这都是一致的”。高增长企业的发展战略必须从“只关注短期收益”向“考虑更广泛的利益相关方及其利益”甚至是向“解决社会和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的方向转变。在这个过程中,讲社会责任,不等于要牺牲掉商业利益,更不可能依托于公益慈善来完成。王石显然对此心知肚明,且充满自信,“万科一直主张生物多样性保护、垃圾循环再利用,与生态、环保、绿色低碳关系非常密切,但始终不是一种商业模式,是在按照公益、慈善的方式在做。到了2020年我意识到这一套模式必须商业模型,不商业模型根本没有出路,不可能靠公益慈善来完成”。“住宅产业化主要是ESG,以减少利润为代价,现在不是减少利润为代价了,而是要找到新的商业模式,现在还在摸索中,但双碳经济时代到来了,大的趋势在,这条道路行得通,绝对没问题,谁来做都能盈利,谁来做都能成功。”

人类未来需要企业家精神

双碳经济时代意味着新的商业模型,也意味着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商业模型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能否在企业自身利益之外,引领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而解决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家精神必不可少。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乡镇企业家,到90年代的官员下海潮,再到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一大批民营企业家,中国从来不缺冒险家、开拓者。作为官员下海潮中的一员,且经历过中国前后两个三十年的大转折,王石说,越是不确定的环境,越需要企业家,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一个最需要企业家精神的课题,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最凝练的表达。“一个社会总有一些传统、规范和模式,企业家要认识到这些模式的问题,重新组织要素,并成功为社会创造价值。”

王石现以万科公益基金会理事长的身份活跃于另一舞台,辗转世界各地,登山涉水。(资料图片/视觉中国)

经过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和社会进入了新的周期,内外环境高度不确定,尤其在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不确定性引发的人们对于人类未来的担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再加上世界范围内愈发频繁的极端气候,人类究竟该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成了绕不开的课题。疫情之前的2018年,当万科喊出“活下去”时,很多人不以为然,甚至认为万科在炒作,而当三年疫情之后,“活下去”却成了从企业到个人必须面对的现实。王石显然并不满足于解决“活下去”的问题,而是致力于推动更美好的生活,绿色低碳转型的真正目标也在于此。

疫情发生后的第一年,王石以全球运河赛艇穿越走了出去,足迹涵盖14个国家的120座城市。从住宅产业化到碳中和社区,从攀登珠峰到赛艇、运河,王石看似始终在变,但本质上并没有变。王石在《回归未来》一书的后记中这样写道:“显然我们不能把碳中和当做目的,它其实只是一个工具、一个手段,真正的问题是,个人、家庭、企业、城市、国家、全球如何行动起来应对气候变化?未来的我们应该如何生活?”王石笃信,人与自然的和睦相处、资源和能源的智慧运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才是人类社会真正的未来。

“未来的我们应该如何生活”,这既是新型社会企业的问题意识所在,也理应成为个人、家庭乃至城市、国家共同思考的命题。因为说到底,企业家精神并不局限于企业家群体。长期研究并呼吁企业家精神的经济学家张维迎说,要想真正理解企业家精神是什么,必须理解企业家精神不是什么。以下三点尤为重要:第一,企业家决策不是科学决策,不是基于数据和计算,而是基于想象力和判断;第二,企业家决策不是满足约束条件下求解,而是改变约束条件,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第三,企业家不以利润为唯一目标,企业家有超越利润的目标。

正是因为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的想象力和判断,才有了微软、苹果;正是因为马斯克改变了约束条件,才让星链从不可能变为可能;正是因为王石有了超越利润的目标,万科才成为房地产领域的标杆和榜样。人类未来需要企业家,更需要企业家精神。“中国企业家的群体觉醒是在阿拉善,我的觉醒是在乞力马扎罗山。但如果仅仅是我自己,无济于事,于事无补,好在我在我的同代人以及年轻一代身上看到了希望。”王石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