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9周年】细数灾民辛酸:赔偿不足长住救灾棚 征地二次伤害

撰文: 刘莎莎
出版:更新:

2008年,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近7万生命在灾难中逝去。令人错愕的是,竟有灾民在临时搭建的救灾棚中,居住长达9年之久。《香港01》专访都江堰“最后的棚户”吴氏,细说这些年辛酸点滴。

汶川地震过后的9年,都江堰灾民吴先琼一直居住在为地震临时搭建的救灾棚。(受访者提供)

汶川地震9年过去,都江堰龙池镇紫坪舖村村民吴先琼一家,因不满政府赔偿,多年来一直居住在临时搭建的救灾棚中。

吴先琼的帐篷内部。(受访者提供)

9年前,吴氏的平房在地震中垮塌,镇政府以板房应急用地之名,“借”去了她的土地。一年后,政府宣布买断她们的住房和田地,补贴价格是一亩(约6001平方呎)田4000元(人民币),一平米(10.76呎)住房160元,按都江堰地方法规2004191号文件施行。

吴先琼的妹妹吴先杰200平方米的房子,政府仅仅补贴5万余元,“最多买个厕所”,吴先杰不接受,地方便通过公安向亲戚施压,最后弟弟代签了补贴;而吴先琼则始终未签文件,亦未拿到任何补偿,姐妹俩从此走上上访维权之路,也和地方政府结下梁子。

延伸阅读:

【川震8年】3万一亩征地百万转售 强行拆迁成灾民维权新课题

川震灾民不满赔偿住棚屋8年 现被指违建面临强拆

我们没有要钱,只想要公平,想要一个家。
吴先杰
吴先琼最终得到一70平米的安置房屋。(受访者提供)

后来,灾民们都已搬入安置房,姐妹俩却迟迟未得到分配,不久前吴先杰和丈夫买了商品房,没有积蓄的吴先琼则仍住棚中,成了都江堰灾后重建中格格不入的“钉子户”。

这些年,吴氏姐妹数次进京上访,最终迎来了春天——今年2月21日,经过成都市信访局、都江堰市信访局的调解,龙池镇给予吴先琼70平米(约700呎)的安置房屋,其9年的棚屋生活终于画上句点。

然而,妹妹吴先杰却未有如此幸运,至今未能得到安置的房屋。

延伸阅读:

【川震8年】未忘追究豆腐渣 谭作人号召家长上诉代上访

【川震8年】政府支援未足够 再生育家庭的惧与痛

最后的棚户,终于等来了春天。(受访者提供)

征地:“天灾之外的二次伤害”

汶川地震,数万生命掩埋在废墟之下;天灾之后,随著时间的推移,征地拆迁却正对当地灾民造成“二次伤害”。

来自都江堰浦阳县凉水井村的灾民林朝俊讲到,地震过后,为了支持灾后重建工程,当地政府开始征收土地。然而,征收土地的背后,却是极低甚至没有补偿——“很多人都没有补偿,而成功拿到补偿的那些人,人均仅不到1.5万元,根本难以应付生活的开支”。

天灾之外,我们正遭受人为的二次伤害。
林朝俊

土地,在林朝俊的眼里,是祖上留下的资本。农民没有了土地,如何生计?数年来,林朝俊一路上访,由村、镇、市到省,却至今无果,“像我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林朝俊叹道。

“六四天网”创办人黄琦曾告诉《香港01》,最近5年他直接接触的重建征地拆迁案例,牵涉对象不少于1万人,“(拆迁维权)是震后各类维权中成功率最高的,为什么?因为政府心中有愧,知道3万元一亩从灾民手中收到的土地,卖出去变成百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