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政府报告务实谈经济:从“维稳”到“稳中求进”的认知转变

撰文: 张虓
出版:更新:

作为中国两会每年的重头戏,由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所做的新一份政府工作报告在3月5日出炉。按照惯例,李克强首先对2016年工作进行了回顾,并开宗明义地提到“发展面临国内外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交汇的严峻挑战”。而在部署2017年工作的部分,提到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6.5%左右的增长目标时,也罕见地增加了“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的表述。可以说,这次报告延续了中央在发展中“稳中求进”的态度,也再一次反映了习近平政府在求稳方面的主导思想。然而,我们又可以从中看到“求稳”意涵的转变:也就是不再是被动应对以往政治经济严峻形势的“维稳”;而是在构筑平稳转型基础与要求更进取态度之下,所“够胆”争取“更好的结果”。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昨日(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宣读政府工作报告。 (新华社)

数据支撑 避泛泛而谈

虽然相较于往年,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不管是从报告风格还是实质内容来看,却是“具体而务实”,也就是逐步减少抽象的、意识形态用语,希望用专业的数字与平实的话语向普罗大众传达政策。

首先是报告风格。报告语言不再是泛泛而谈、四平八稳的老八股,而是逐渐向数据和口语化过渡,风格平易朴实,力求让普罗大众听得明白,这也是本届政府的特点。而在总结2016年工作时,每一项都用数据说话——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02%为多年来最低;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上升到51.6%;棚户区住房改造600多万套;农村危房改造380多万户等等。而在具体表述上,也更口语化。比如“把发展硬道理更多体现在增进人民福祉上”;“对雾霾要铁腕治理,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等等。

其次报告直指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重点谈到了政府工作的不足。比如,有些改革举措和政策落实不到位,涉企收费多、群众办事难等问题仍较突出,行政执法中存在不规范不公正不文明现象,少数干部懒政怠政、推诿扯皮,一些领域腐败问题时有发生。而面对基层依然大量存在的改革“阻力”,李克强在报告中也并不忌讳这一客观现实,更颇为具体的提出解决方案,务求铲除阻力。

王岐山称:在党的领导下,只有党政分工、没有党政分开。(新华社)

厘清中国的“府院之争”问题

对比2016年的预期目标和实际完成情况,不难发现国务院系统已然成了一个扎实的执行机构。比如预期目标的各项中,除了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城镇登记失业率、广义货币M2增长略低于预期外,其他各项,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城镇新增就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贴以及城乡低保标准提高等方面,都超额完成。这样的“成绩单”,以及报告前后七次谈及习近平核心,也直接打破了外界所猜测的“府院之争”,而中国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领导之下,几乎不可能发生。实际上,外界有必要更精准的认识国务院的工作,即在经济和社会事务上的执行。也就是,在中共领导的政治体制中,中国共产党和国务院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以及两者在宏观施政理念和具体政策制定与执行层面的区分。

王岐山在3月5日提及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时同样强调,在中国历史传统中,“政府”历来是广义的,承担着无限责任。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以及法院和检察院,在广大群众眼里都是政府。在党的领导下,只有党政分工、没有党政分开,对此必须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对于中国经济重要的问题是打造以就业为中心的增长模式,同时令经济结构加快优化升级。

调整增长目标 体现对发展认知变化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稳扎稳打,以及作为一个执行部门的角色定位,所以李克强在新一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6.5%左右的增长目标时,才首次增加了“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的表述。这样的增补,底气来源于2016年预期目标的超额完成,也足见对于未来总体经济形势的乐观。

而此一乐观,并非盲目乐观,而是务实心态的反照。若说2016年6.5%-7%的区间还是对于外界质疑和中国自身经济转型困境尚有顾虑的话,在最终增长数字相对符合预期的情况下,政府方面就更坦然面对目前内部改革和外部压力下的增长放缓的事实,并称“符合经济规律和客观事实”。可以说,在唯增长论和唯数字论多年之后,终于有了从心态到认知的变化。

变化之外,也有实干,比如报告中提到的,“以实干推动发展,以实干赢得未来”。而这样的实干,也具体而微地指导着2017年工作的部署——总体思路上突出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突出推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抓好“三去一降一补”。而中国政府也清楚的认识到,相比中国经济增长速度重回世界主要经济体首位,更为重要的是打造以就业为中心的增长模式,同时令经济结构加快优化升级,并寻找发展新动能。

由于中国的电信商皆为国企,国务院便有能力直接下达命令要求解决漫游费问题。(资料图片)

改革细节明确 防“脱实向虚”

此外,就报告来看,2017年改革的力度也很大,财税体制改革方面,会涉及整个财政税收政策的调整,还包括中央和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的一些新调整和安排。金融改革方面,一个大的原则是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防止“脱实向虚”有效化解贷款贵、贷款难问题。

此外,国企改革、农村改革、社会领域改革都会进一步向前推进。尤其是关系民众切身利益的诸项改革,比如“减税降费”、大气污染治理、医保异地就医结算全国联网、年内全部取消手机国内长途和漫游费等等,旋即就被大陆媒体作为“贴地”政策而广为讨论。手机漫游费问题在中国十余年前已经引发了民众不满,而即便是欧盟在手机漫游费的取消问题上也是刚刚达成一致。由于中国的电信商皆为国企,国务院便有能力直接下达命令要求企业这样做,实际上也是国务院在广被诟病的国企垄断的大环境下“还利于民”的新思路,值得期待。

细节决定政府报告成败

《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决非简单的文字起草过程,政府工作报告作为政府的“年度述职”,李克强除了预期目标的达成,以及部署大力度改革之外,也有细微之处所见的“真章”:一方面说明了政府重大施政理念,另一方面也阐述了诸多具体政策的走向和安排。而我们不妨对比特朗普前些日子在国会的演讲,虽然第一次演讲很难成为“国情咨文”,但是其具体政策仍然带有浓浓的“竞选味”,比如医保计划的替代方案就更像政治性文件,在不少问题上依然是抽象而隐喻的。而如何才是中国所谓的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治理?或许最终也是一道“细节决定成败”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