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3000万“剩男”娶妻难 专家:性别严重失衡归咎重男轻女
内地男女性别比严重失衡,《人民日版》海外版报道,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口学会会长翟振武受访称,保守估计在未来30年,内地进入适婚年龄的男性比女性多出近3000万人,终酿“剩男危机”。文章从性别比失衡的原因、危害、应对三方面进行了一一解读。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5年末,中国大陆男性人口70414万人,女性人口67048万人,男性比女性多出3366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2(以女性为100),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3.51。另据统计,“80后”非婚人口男女比例为 136比100,“70后”非婚人口男女比则高达206比100,男女比例严重失衡。
联合国亦设定出生人口性别比正常值为103-107,因为男孩死亡率高于女孩,到了婚育年龄男女数量终趋于均等。然而,近年来内地性别失衡严重,出生人口性别比最高时达到121.2,有的省份甚至达到了130。
文章指,“重男轻女”传统观念加之以现代胎儿性别检验技术的发展,长久以来酿成性别失衡。文章进而解释,中国特别是欠发展的农村地区,“重男轻女”传统观念严重;而现代超声波技术发展、女性怀孕14至16周可检测出胎儿性别,又让这种“男孩重心”成为可能,最终造成了严重失衡的人口性别比。
“剩男危机”最直接影响:男性娶妻难
人口性别比失衡严重,最直接的影响便是男性“娶妻难”的婚姻危机。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州提供的人口普查调查数据显示,中国35岁到59岁的男性人口未婚的比例大概在4%左右。王广州进而分析,“剩男”主要集中于教育程度低、经济地位低下的男性。同时,长远来看,这部分未婚“剩男”自身以及父母的养老亦是一大问题。
“剩男问题的实质是经济与社会的不平等问题。”文章引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陆益龙表示,人口性别结构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婚姻市场,但更关键的影响因素是经济、社会与文化因素,“这些因素会刺激并加剧落后地区天价彩礼、拐卖妇女、买卖婚姻、性犯罪现象的发生”。
此外,另一种担忧是,女性“赤字”和低生育率将加速中国人口老龄化。而男性劳动力过剩,会使得女性将更难就业。南开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原新认为,“剩男危机”的深远危害,不亚于20世纪中叶的人口膨胀。
专家:生育政策或进一步调整
多名人口专家表示,如果未来中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幅度缓慢,不排除会对生育政策进行进一步调整。根据《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设定的预期目标,到2020年,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小于等于112,到2030年稳定在107。问题是,接下来的13年,中国社会不仅要消化因前30多年高出生人口性别比而累积的老剩男,还要面对未来13年可能产生的新剩男问题。
针对男孩为主传统观念、以及超声波婴儿性别检验两大症结,专家提出,一方面要扭转重男轻女观念,关键在于提高城镇化、工业化、教育水平,真正提高女性社会地位、实现男女平等是治本之策。专家指出,于性别失衡的重灾区农村,各级政府应该加快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走机械化、现代农业之路,减轻因强度体力劳动而产生的男孩偏好。同时,还需要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养老体系建设、女性就业平等等制度设计。
同时,对于胎儿性别检验,实际上内地自2002年起对此早已明令禁止。然而,现有制度不完善和检测技术发展,造成了禁令难落地。对此,专家提出建议,一是加强国家和地方立法工作,为查处“两非”(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人工流产)、保障妇女权益提供法律依据。二是建立出生性别比治理联动机制,加强卫生计生、药监、公安等部门合作综合治理。三是搭建数据共享平台,建立出生性别比预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