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发文件吁公务员生二孩 遭网友挖苦朝令夕改

撰文: 刘莎莎
出版:更新:
湖北宜昌发“红头文件”呼吁公职人员生二孩。(网络图片)

9月18日,湖北省宜昌市卫计委网站挂出一封公开信,这份加盖了8个单位公章的“红头文件”,呼吁公职人员生二孩,“年轻的同志要从我做起,年老的同志要教育和督促自己的子女”。

公开信的出台,令不少网友啼笑皆非。早在计划生育的年代,公务员倘若生二孩,即是面临“双开”结局(开除党籍、公职);而在生育率水平过低的当今,又出动“红头文件”鼓励公务员生二孩。彼时是要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现在则要解决人口红利消失、老龄化社会快速到来的问题。“当初说一个孩子好,现在又说一个孩子有风险,怎么说都有理是吧?”网友如是说。

目前该公开信已被撤下。然而,一挂一撤之间,折射的是三四线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困境,也反映出政府、社会对生育问题的复杂心态。

30年前,内地生育政策,“一个孩子好”。(网络图片)

低生育率加重区域不平衡

生还是不生,看似是各个家庭的选择,背后却有著深刻的经济原因,而对于人口流出地的三四线城市来说尤其如此。人口往外流,当地人又不愿意多生。宜昌公开信中就写道,“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人口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全市呈现超低生育水平,平均每个妇女生育的子女数不足1人。”低生育率的结果是,能挣钱的人越来越少;随著老龄化的深入,花钱的人越来越多。

而另一方面,内地一线大城市,则吸收了主要的劳动力、资本和技术。在经济趋缓的背景下,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马太效应”——贫者越贫、富者越富更加明显。

低生育率不仅只存在于内地的三四线城市,有学者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算出,全国的总和生育率事实上已经多年低于1.5了。然而,按照人口学规律,总和生育率达到2.1,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平衡,人口结构才可以保持稳定不至于落入老龄化社会。低生育率成为内地亟待解决的难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组成课题组,对宜昌生育问题进行调查。(网络图片)

“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

有人将低生育率归咎于计划生育政策,然而研究发现,计划生育政策、人均GDP水平、人力资本水平是内地生育率急剧下降的三大推手。有学者在江苏进行了数年的人口调查,结果发现,在假设不受政策限制的情况下,平均每对夫妻期望的孩子数大概是1.7个,也就是说还是显著低于2.1的替代水平。这意味著,即使将来不再限制生育子女的数量,生育率回归到高水平的可能性也非常小了。

生育政策对于生育率下降的影响日渐减少,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人力资本积累,对生育率下降造成的影响日益增强。——道理很简单,人们忙著挣钱、上学,生孩的事自然往后推;而生孩子还要面临巨大抚育成本,包括买房就业、医疗教育等各种压力,也可能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一位宜昌市公务员接受采访表示,公开信的倡议和呼吁只是喊口号,鼓励生育应该出台优惠,仅呼吁和倡议是没有用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是最好的避孕药”;反过来,贫穷就是最好的接生婆了。黄宏、宋丹丹的小品《超生游击队》里有句台词说得好:“这日子真是越过越穷,越穷越生。”

破除困境:提升劳动力供给+二孩财政支持

生育问题,背后连著经济问题。生育水平高,导致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比重不断提高,从而保证劳动力充分供给和高储蓄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人口红利。反过来,就是不少三四线城市今天遇到的情况:光出人,不进人。第一次人口红利已经快消耗殆尽,怎么延续?

首先,充分挖掘现有劳动力的供给潜力,比如清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性障碍,推动农民工进城市民化。城市运转就好比“水管”一样——“排水管”不断出水,也要开启“进水管”保证水的流入,才不至于枯竭。

再者,当前的这一代年轻人,需成为拥有更充足人力资本的劳动者,不仅能适应产业结构变化的要求,而且能够在未来具备延长工作时间的能力,“延迟退休”是未来的必然选择。

最后,公共服务能力和质量都需要提升。如果人们“生不起”孩子,或者生了之后“养不起”,生育率走低的趋势依然不会改变。因此,未来的政策方向,应当建立二孩抚育公共成本分担机制,提高相应的财政支持,稳定承接开放性人口政策带来的公共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