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高校纷改名力求显高端:去“职业”字眼 扩大校名涉及地域
最近教育部发布公示,多所内地高校申请改名,新一轮高校改名的浪潮呼之欲出,内地高校频频改名的现象再次引起社会关注。除了摘去“职业”或“职业技术”的字眼外,内地高校还喜欢把校名的涉及地域扩大,以及用更时尚和包涵更广的词来表示学科类型。
常言道“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可是内地高校却流行更改校名,名字愈改愈响亮唬人。这可苦了不少要填报志愿的高考考生和家长,他们都慨叹,现在光听校名已经没有用,要多花功夫打听这些高校的来头。有调查显示,全中国逾2,000间公营高校中,过去20年有近一半改过名字。
“职业”、“职业技术”字眼不受欢迎 至少有65所高校已经除掉
本年1月20日,教育部发布了公示,有16所高校申请除掉原来校名中“职业”或“职业技术”的字眼。根据大陆媒体《中国青年报》统计,迄今至少有65所高校成功摘除了“职业”或“职业技术”的帽子,而前述16所高校申请的新校名也非常可能通过。
校名地域增大、用词更时尚包涵更广
该报又报道,进入21世纪后,除了“职业”或“职业技术”的帽子不受欢迎外,内地高校改名还有几大趋势。首先是校名涉及的地域越改越大,例如“泸州医学专科学校”在1978年改名为“泸州医学院”,在2015年又更名为“四川医科大学”,同年年底再度更名为“西南医科大学”。这所高校三次更名,堪为典型案例。
其次是校名涉及学科类型的用词越改越时尚,以及包涵更广。例如:
“财政税务”→“金融”“机电”→“工学院”“铁道”、“铁路”→“交通”“地质”→“工程”“钢铁”→“科技”
校名是名片 对招生有影响力
内地一向存在“以名识校”的风气,校名在招生时往往有影响力。例如武汉纺织工学院于1999年在湖北招收学生352人,仅有148人填报该校为第一志愿,而当中只有37人达到录取的成绩要求;但是该校改名为武汉科技学院之后,报读该校的学生人数年年攀升,录取的成绩也不断提高。
愈来愈多高校抹去校名中“职业”或“职业技术”的字眼,这反映出在社会上,有些人对有“职业”或“职业技术”的字眼的学校存在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