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列“中国式咸鱼”为一类致癌物 医生:少吃影响不大

撰文: 吴梓枫
出版:更新:

咸鱼白菜也好好味,咸鱼对广东人而言绝对是佐饭的佳肴之一。不过,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近日所公布的最新一批致癌物清单中,备受广东人喜爱的咸鱼却被列入“一类致癌物”,也就是已确定为是对人类的致癌物,连国家食药监总局亦有转载这份清单,“真相”让不少网民大呼“这下咸鱼也不好翻身了”。

(黄妍萍摄/资料图片)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亦有转载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新一批致癌物清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Salted fish, Chinese-style”被列“一类致癌物”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早前公布了新一批的致癌物清单,其中又把致癌物分为一类致癌、二类可能致癌、三类未知和四类可能不致癌的4个级别。而在116个“一类致癌物”中,佐饭佳品咸鱼却以“Salted fish, Chinese-style”之名赫然在列,编号为96号。除了咸鱼外,酒精饮料和台湾人爱吃的槟榔亦被列入“一类致癌物”清单中,而这份清单亦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转载。

据浙江省肿瘤医院营养科主治医师宋灵兰介绍,咸鱼致癌的罪魁祸首其实是制作过程中所产生的亚硝酸胺。由于咸鱼本身的蛋白质含量高,因而在制作过程中产生大量亚硝酸胺,进食后与胃液中的亚硝酸盐内源性地合成N-亚硝基化合物,从而产生基因毒性物质,增加患癌风险。

宋灵兰医生指出,已有研究表明吃咸鱼和鼻咽癌、食道癌、胃癌有互联关系。而且年龄越小,食用量越大、频率越高,患以上3类癌症的风险也越大。她又提醒,除了亚硝酸胺带来的风险,咸鱼在制作中的二次污染也不能忽视。比如说咸鱼在露天暴晒时会引来苍蝇等蚊虫,有可能因此滋生细菌,甚至还有人会喷上驱虫剂,这些因素比亚硝酸胺更难控制,有时甚至会造成更大的危害。

深圳南澳渔民露天晒咸鱼。(视觉中国)
咸鱼以“Salted fish, Chinese-style”之名列入世卫新一批的致癌物清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医生建议:每月食2至3次 同时多摄膳食纤维

不过杭州市肿瘤医院肿瘤内二科副主任郑松表示,外界无需对此过份恐慌。他指出,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对致癌物分类的依据并不是谁致癌的能力更强,而是致癌的证据确凿程度。级别越高,只能说明其致癌的证据越明确。但这并不意味着吃了列表上的食物就一定会患上癌症,完全不吃就一定幸免,他强调“总体来说,肿瘤的发生还是遗传、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他又建议,咸鱼爱好者可以一个月吃2至3次,每次只吃大约一小条其实就影响不大。宋灵兰医生及建议,在进食咸鱼的同时亦可多摄入膳食纤维,以加速食物在肠道通过,缩短食物在肠道中停留的时间,从而减少亚硝酸胺的吸收。

不过对于咸鱼被列入“一类致癌物”,不少网民都大呼震惊,有网民表示“咸鱼没梦想也就算了,现在还要有致癌物”,也有网民质疑“为甚么要特别强调中国式咸鱼,外国的咸鱼就有特殊功能不致癌?”

(浙江在线/国家食药监总局)

网民热议:

“中国式咸鱼不就是我本人嘛?”“都已经是条咸鱼,还要遭受二次伤害。”“咸鱼致癌,生无可恋。”“吓得我马上蒸了条咸鱼吃!”“没有梦想那和咸鱼有甚么区别?区别就是你不能致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