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淘宝神话不再? 优惠计算复杂限制多 网民:没奥数底别网购

撰文: 吴梓枫
出版:更新:

随着“双11”的临近,相信不少消费者都正磨拳擦掌,打算在网上大扫货。不过相比往年的拼手气、拼网速,今年消费者如果想在“双11”期间扫到平货,更要运用智力。今年电商的促销内容纷纷推陈出新,规则更加复杂,当中包括如预售、定金膨胀金、各类满减红包、直降红包、返现券及7天或30天保价政策等巧立名目的优惠细则,均令人无从入手。不少网民批评“简单粗暴的直接打折活动已经很难见到了,买个百十元的东西,得花几个小时研究各类规则”、“没有‘奥数’功底已不敢应战”。

今年“双11”购物节被批评获得优惠的细则十分复杂。(网上图片)

预售规则难懂限制多

今年电商的促销规则变得愈来愈复杂,消费者如果不仔细“做足功课”,就较难获得大幅度的优惠。当中,今年一些电商新推的“预售模式”就因公示的规则不明示,且表明不退不换等内容,而被大肆批评。据消费者王女士投诉,去年她只需把心仪的产品事先放入购物车,等到一踏入“双11”零时就迅速下单、支付即可,过程简单直接。惟今年却规则生变,当她参与了电商今年新推的首波预售后,却发现各个商家所谓的“预售”不仅规则难懂,而且限制多多。

王女士发现商家推出的预售商品都必须单独购买,无法合并订单,令优惠幅度并不如想像中大。例如王女士想购买数套在预售商品名单内的某品牌内衣,但因为必须单独购买的细则,她原本几套心仪的内衣就要分成数张订单,而为了凑够所需要的满减金额,她又要分别在每张订单中添购一些不需要的货品“凑单”,最终变相未能省钱。

淘宝官网上正宣传着“双11”购物节。(网上图片)
有网民展示自己在计算“双11”优惠的计算草稿。(网上图片)

各种预售券巧立名目 无标使用规则

此外,各种巧立名目的预售券限制多多,使用方法既不明示,但又只表明不同意退款。王女士表示当中以“满599元减100元券”的预售券最为“坑钱”,这款价值9.9元的预售券只能购入属于预售款式的货物,选择品种极其有限,她在咨询商家后才得知,此预售券更只能购买同款产品,还要同颜色、同型号才可使用,网上对此负评居多。另有网民批评商家未有在预售券的页面写明具体使用规则,只强硬地标明“不支持退货退款”,表明“花9.9元买的券我宁愿不用了,也不想连续跳坑”。

另外,有商家又规定首300名购入优惠券的买家可再享订金“翻3倍”的优惠,如订金25元当作75元使用,即尾款只需付173元即可得到价格248元的产品。但商家却不会透露首300名的买家名单,王女士质疑指:“我购买25元订金,然而并不确定这笔钱能获得多少实惠。如果‘双11’时,参加促销活动的产品不是心仪的东西,或优惠力度不如预期,我只能放弃购买,这个已购入的订金优惠就打水漂了”。

去年“双11”投诉 逾6成为促销优惠不实

除了上述预售的陷阱外,天猫今年又巧立名目的推出全球狂欢红包、火炬红包、群战队红包、品牌狂欢城红包和线下AR红包5种优惠,每款红包通通用法不同,不少网民坦言这些“优惠”的划算之处已不是简单算术所能处理。去年,国家发改委在受理涉及“双11”网购节的投诉案件中,促销优惠不实的问题占比62%,主要包括优惠条件限制多、优惠承诺不兑现、保价承诺不保价等。国家发改委指出在“双11”网购节促销中,一些商家的优惠存在“暗藏陷阱”的现象,比如限制使用地区、限制使用时段、限制叠加使用等,未能真实、全面地向消费者介绍相关优惠资料,引起消费者误解,造成损失。

(北京青年报)

网民热议:

“高考之后的数学巅峰,双11!”“因看不懂规则而省下一大笔钱。”“脑子不够用,规则看不懂。”“数学不好的人,不配过双11。”“看了半天没搞懂我到底要花多少钱买到的是个啥送的是啥?”“要是我初中就有双11,我估计早就考上北大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