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芝退市 财务造假只是遮羞布

撰文: 联合早报
出版:更新:

“Toshiba,Toshiba,新时代的东芝。”这句广告语,想必很多中国人都记忆犹新。曾经,主要电视节目播出前都会有这则广告,东芝这家日本企业也在中国家喻户晓。东芝生产的产品,特别是白色家电,与Panasonic、Sharp、Sony、日立(Hitachi)等一起,成为中国消费者的选择之一。有一段时期,东芝还被认为是高档家电产品的代表。

但这样一家知名度很高、市场影响力很大、口碑也一直比较好的企业,竟然要退市了,确实有点让人出乎意料。今年9月21日,东芝公司在官网宣布,由多家日本国内企业组成的“日本产业伙伴”(JIP)投资基金,从8月开始以公开要约的方式,在市场上对东芝进行收购。到9月20日,基金已持有东芝78.65%的股份,超过所有表决权的三分之二,完成了此次收购。据《读卖新闻》报道,本次收购价格为每股4620日圆(约242港元),总额达到2万亿日圆左右。

在一般人看来,东芝这次被收购,感觉更像是一次重组。它股价仍然高达4620日圆,被收购的只是东芝78.65%的股份,东芝的总价值仍然达1284亿港元左右,堪称一家很值钱的企业。

东芝(Toshiba)过往一直是纽约时代广场跨年倒数仪式的赞助商。(Getty Images)

但这可是曾经在市场呼风唤雨,不可一世的东芝,落到被收购的地步,哪怕再值钱,也是一种堕落。要知道,东芝可是以收购其他企业为标杆的企业,从1875年成立至今,不知收购了多少企业;直到2006年,还以50亿美元(约391亿港元)买下西屋电气(核子反应炉制造商)77%的股权。如果没有巨大的收购能力,东芝可能没有Panasonic、Sharp、Sony、日立等发展得快,也不可能与这四家企业齐名。

然而,也就短短九年时间,随着2015年财务造假丑闻的爆发,东芝就从一个买家变成一个卖家,依靠变卖资产维持生存。图像传感、生活电器、电视机及相关周边设备、电脑、医疗系统等方面的业务,都全部或大部卖给了其他企业;特别是将占储存器市场份额世界第二的闪存芯片业务,卖给了美国的贝恩资本(Bain Capital),标志着东芝已经没有东山再起的希望了。

很多人认为,东芝的堕落是因为财务造假。显然,这是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恰恰是,财务造假不仅不是东芝堕落的根本原因,反而是东芝堕落的遮羞布。如果没有这块遮羞布,东芝的市场价格可能还没有这么高。

必须看到,东芝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最主要的还是管理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经营业绩不佳。作为一家专门通过并购其他企业、占有他人创新成果的企业,从确立并购目标起,就已经决定了东芝今天的命运。

东芝落到今天这个地步,最主要的还是管理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经营业绩不佳。﹙路透社﹚

就像过度仿制会影响创造一样,过度并购也会影响企业的创新动力。反正只要有钱,就把别人的创新成果花钱买过来,自己则很少投入足够的创新资源。短期内,效果一定比善于创新的企业明显,扩张速度、发展效率也一定比创新型企业快。但是,从长远来看,真正能在市场站稳脚跟的企业,毕竟还是创新能力强、创新意识浓、创新动力足的企业。因为,创新本身就是再创业的过程,会让企业始终保持旺盛的创业热情,具有很强的危机意识。像东芝这样靠钱买创新成果的企业,一旦钱不再万能,企业就面临危机。

为什么会出现财务造假现象?说到底,就是经营业绩不好,没有市场竞争力,效益下滑,为了维护市场的“声誉”,避免被投资者抛弃,便想用造假手段来维护外在形象,保留一点“尊严”。殊不知,这样的遮羞布,原本就是“皇帝的新衣”,一旦纸包不住火,财务造假丑闻也就暴露,让企业瞬间跌下神坛。类似现象在商界并不少见,几乎所有财务造假的企业,都曾经有过光鲜时刻,而光鲜的背后,则隐藏着虚假繁荣,不是真正有核心竞争力,经得起市场的检验。

所以,从东芝退市的案例中不难看出,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无论是外国企业还是中国企业,只要不把着力点放在自主创新上,不时刻关注企业的创新工作,不具有危机意识,企业都会出现问题,并最终被市场淘汰。

作者是谭浩俊是中国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