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与华企合作,中国技术输出欧洲由“追”到“越”
10月,自动驾驶领域再次传来重磅消息,拥有奥迪(Audi)、保时捷(Porsche)、大众(Volkswagen)等多个知名汽车品牌的大众汽车集团宣布投资24亿欧元(约195亿港元),与中国内地领先的自动驾驶芯片企业“地平线”成立合资公司,并持有该公司60%股份。据陆媒报道,这是大众进入中国40年来最大的一笔单项投资,双方将加快大众面向中国市场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以及自动驾驶系统开发进程。
是次合作不仅意味中国技术开始反向输出欧洲,同时象征了中资公司在欧洲汽车业务中,或迎来一次“重新洗牌”的巨大机遇。
此为“电车出海”系列之一
在中国市场上,能提供自动驾驶系统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不少,但同时还能制造芯片的则屈指可数。地平线属少数的领先企业之一,该公司已与比亚迪、广汽集团、奥迪等国内外汽车厂商达成合作,而其研发的“征程”芯片累计出货量已突破150万片。
该公司的车规级AI芯片产品征程系列已经叠代到5.0版本,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保持高算力的同时,依然能实现低成本与低功耗。凭借此一优势,地平线与逾20间车企达成了逾70款车型的前装量产专案合作,可以提供其最核心的BPU技术架构,包括整个BPU软体支援包、参考设计等,以及各种技术支援等。
此次合作,大众主要是针对内地市场需求,加快开发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系统;同时要打造领先及优化的全栈式(Full Stack)解决方案,即在单颗芯片上集成多种功能,提高系统稳定性、节约成本及降低能耗。大众看重地平线的正是相关的技术体系及其性价比,并认为这将有利于打造差异化创新。
而对地平线来说,是次合作亦具有里程碑意义,将打破现有的客户格局及合作模式,有助公司业务更上一层楼,毕竟大众是其第一间外资品牌客户。从双方的需求来看,这次合作无疑是一次意义重大,且具有共赢价值的合作。
有意见认为,这次合作反映了中国技术反向输出欧洲,这意味中国车企将有力与欧洲汽车在同一赛道上较劲。去年,时任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行政总裁的冯思翰(Stephan Wöllenstein)经已指出,通过数十年时间的追赶,中国汽车业已经可以与西方竞争:“在电动车、自动驾驶和连通性方面,一些中国供应商现在至少不相上下。”
他认为,这是一种“范式改变”,中国的“追赶”正变成“超越”。
从动力电池、甲醇到自动驾驶
近年,欧洲市场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认可,与行业绿色发展趋势、各国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目标密不可分。随着欧洲新能源汽车需求不断增长,中国自主品牌车企纷纷走出国门,不论在动力电池、甲醇燃料、自动驾驶等领域,中欧企业间的研发合作正加速推进,还在新能源汽车及其上下游产业链展开密切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取得这样的成绩并非仅靠固有的价格优势,稳定的供应链、优质的技术和良好的品质正逐渐赢得欧洲消费者的信任。举例,德国巴伐利亚州一间经销商起初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丝亳没有信心,惟经仔细研究实物汽车后给予了高度评价,该款中国混合动力车最终亦取得了不错的销售成绩。
除电动车外,甲醇汽车也被欧洲视为加快实现交通运输领域碳中和的有效选项之一。今年5月,在德国“汽车之城”斯图加特(Stuttgart)加油站设施及洗车设备展上,中资吉利集团自主研发的甲醇燃料汽车成了其中一个焦点。连锁加油站企业Circle K欧洲燃料质量和开发总监Sjur Haugen表示,这是首次有甲醇燃料汽车参加该展览。
同样在斯图加特,中国自动驾驶技术公司Momenta的测试车,现时也在当地街道上测试行驶。该公司基于数据驱动的“飞轮”技术,可以自动化、低成本地解决中欧间道路场景和驾驶习惯的差异问题,让自动驾驶算法在欧洲做到“入乡随俗”。
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Universität Duisburg-Essen)汽车研究中心主任杜登霍夫(Ferdinand Dudenhoeffer)认为,汽车正在被软件和芯片“重新定义”,成为一种全新的产品。为避免与未来交通科技脱节,德国以至欧洲企业与中国开展联合项目将是不可或缺,尤其是在自动驾驶技术领域。他表示:“在中国看到的汽车新技术让我们激动不已,与中国合作非常重要。”
(香港01制图)
上汽集团突围而出
观乎中国汽车技术输出海外的情况,走得最前的可说是上海汽车(上汽)集团。自2007年以破竹之势冲出海外以来,该集团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集研发、行销、物流、零部件、制造等为一体的汽车产业链,产品和服务遍布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
据内地汽车工业协会的显示,去年中国汽车出口量首次突破200万辆,累计出口201.5万辆,同比增长101.1%。当中,上汽的海外市场销售了69.7万辆,远超第二名奇瑞汽车1.5倍,以78.9%的同比增速刷新历史纪录,连续6年夺得国内车企榜首。
今年8月,上汽的海外销量达到10.1万辆,同比增长65.7%,成为全国汽车工业史上首个“海外市场单月销量突破十万辆”的企业。单计今年头8个月,上汽累计海外销量近58万辆,同比增长56.7%,成为国内首家累计海外销量突破300万辆大关的车企。
9月中,上汽宣布纯电超能跨界车MG MULAN在全球上市,这款新车搭载“零燃科技”110mm超薄魔方电池,创新采用LBS超强躺式电芯和先进CTP电池包技术路线,有效节省舱内空间,续航里程最长可达520公里。这款车的面世意味着集团的进军海外市场迈向全新阶段,今年先在近20个欧洲主要国家同步上市,明年再将进军澳纽、中东、墨西哥以及南美等地。集团目标明年MG MULAN全球销量为15万辆,有望冲击中国新能源车型海外销量冠军。
上汽之所以在芸芸中国车企突围而出,很大程度基于庞大的资金投入、专注研发,以及抢占先机的远见。去年,集团在创新领域投资超过600亿元人民币,近3,000项专利获得授权,并建设上万人的软件人才队伍;预计在“十四五”期间,上汽将在智慧电动等创新领域投入3,000亿元人民币,加快自主创新步伐。
目前,上汽在海外拥有矽谷、伦敦、特拉维夫3大研发创新中心,并于泰国、印尼、印度、巴基斯坦4座整车制造基地,还有100多个零部件生产研发基地和1,800多个行销服务网点。集团旗下的安吉海外汽车物流业务覆盖近40个国家,并有自营国际航线为货物运输提供保障,并与各地区供应商合作,拓展供应链建设,逐步打造全球的运营体系。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资料显示,去年内地新能源汽车出口31万辆,同比增长3倍。欧洲市场成为一大增长市场,主要集中在比利时、英国、德国、法国、挪威等国家,体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国际竞争优势。
已扭转欧洲人传统观念?
事实上,中国技术反向输出欧洲并不只是反映在上述的种种中欧合作或销售数字之上。市场研究机构Innofact去年受德国《经济周刊》委托,对德国1,000多名车主所作的一项有代表性的调查结果显示,19%的德国车主有意购买中国制造商的电动车。在18至29岁和30至39岁的年龄组别中购买意愿甚至更高,分别为23%和27%。此外,29%德国人表示,暂时不购买中国产电动汽车,但未来可能购买,这意味着有48%的人原则上对中国汽车持开放态度。
内地华泰证券的研究报告也指出,碳中和承诺以及碳排放政策奠定欧洲电动化基础,展望海外,电动化是碳中和的重要出路。尽管俄乌冲突导致的能源危机对欧洲环保政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惟长期来看减碳趋势将是势不可挡。
鉴于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目前拥有不少的优势,相信凭借优质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和品质,加上完善的汽车产业链,中国制汽车如今经已有能力在未来的欧洲汽车市场上,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业界列强“拗手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