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倡健康码国际互认机制:各国现况一览
11月22日结束的20国集团峰会(G20 Summit)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希望建立基于核酸检测结果的国际健康码互认机制,呼吁各国参与,共同搭建“快捷通道”以便人员有序往来。然而这种倡议也引起一些疑虑,除了部分国家针对个人信息隐私等方面的舆情考虑之外,各国目前是否有可供互认的“健康码机制”?各国在疫情追踪上都采取哪些方法?
在中国内地,民众自由选择在微信、支付宝或各省应用程式来提交个人信息、从而获取属于自己的健康码。需要申报的信息包括个人信息健康状况、旅游史、居住地、及是否接触过疑似或确诊肺炎病患等。通过定位功能,平台可获取用户过去14天的活动轨迹,将用户根据风险等级,分为红、黄、绿三色健康码。在进入居民区、办公场所等各类场所、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时需要出示健康码,只有绿色健康码才可自由出入。
韩国
继韩国今年5月至6月间在夜店、教会和俱乐部等场所爆发的群组感染案例,韩国政府于7月份在全国推出了强制性的以二维码出行的政策,用于追踪确诊人员接触者。不过,这类二维码只在政府列明的高危场所使用,包括夜店、酒吧、卡拉OK房、物流中心、室内运动设施、大型私营教育设施和自助餐厅。
所有到访这些场所的人员均需要下载手机应用程式,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其个人信息会被系统记录下来,若有这些公共场所出现确诊案例,政府便可以通过系统录入的到访者记录,与同时期访客联系并进行核酸检测。
除此之外,韩国早在3月就开始对确诊者实施密切的追踪,通过银行卡交易记录、监控录像和手机服务商的位置追踪功能,极为详尽的记录下确诊人员的活动轨迹,并将其公布于政府网站上。
新加坡、澳大利亚
9月中旬,新加坡政府推出了采用蓝牙技术的便携式防疫器派发给民众使用,其使用方法和运作原理与3月起投入使用的手机追踪程式TraceTogether相同,在与其他应用程式或防疫器使用者接触时,设备会通过蓝牙功能交换信号,从而留下接触记录。事后若有人确诊,政府部门则可以通过其手机或便携防疫器上留下的记录,与患者潜伏期内有接触的人士取得联系。
这种使用蓝牙的技术避免用户数据被上传到中央伺服器,而只将数据保存在用户的设备上,就绕开了用户私隐的问题。澳大利亚政府也采纳了该疫情追踪程式系统。
除了追踪程式以外,新加坡从5月起开始逐步推行安全出行(SafeEntry)的出入登记系统,不断增加需要进行出入登记的场所,而民众可自行选择用身份证上的条形码、手机二维码或者应用程式在出入这些场所时进行登记。目前,政府要求所有企业对员工和来访者进行登记,此外除了常见的饮食、休闲娱乐场所,需要扫码或手动出入登记的还包括各类教育机构、医疗设施、酒店、超市、商场和社区活动设施等等。
印度
印度在今年推出的“健康桥”(Aarogya Setu )应用程式通过蓝牙和定位功能来确定用户是否接触过确诊患者,一旦有人确诊,系统会调出用户的与其他人接触的位置、时间等数据,分析评估接触者的风险等级,确诊患者将以红色标记,被定为高危和安全的用户则将以橙色和绿色作为标示。
印度政府规定所有工作者及生活在隔离区的民众都必须使用这一应用程式。
新西兰
新西兰亦在今年5月推出了手机应用程式和“扫码”追踪系统,便于民众外出时通过扫描到访场所的二维码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活动轨迹。目前,新西兰政府要求所有商家必须在其入口展示其二维码,巴士、火车、渡轮、共享汽车等公共交通企业也被要求提供二维码供乘客使用。新西兰总理阿德恩(Jacinda Ardern)将该应用程式形容为民众出行的“数字日记”,政府鼓励民众使用,但仍以自愿为大原则。
截至9月17日,全国约有223万用户登记使用该程式,月占总人口(510万)的44%。
德国
德国的 Corona-Warn-App疫情追踪程式在今年7月份推出,其运作模式与新加坡的应用程式类似,通过蓝牙技术扫描用户周边的设备,交换各自的识别码,用户的位置信息不会被上传至中央伺服器。一旦有用户确诊,可以自愿在应用程式上上传其识别码,并被系统用于通知其他用户。每天早上,使用该程式的民众就可以打开手机,确认程式上是绿色的安全提醒,还是红色的接触确诊患者的警告,从而进行下一步的检测或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