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第二波到来? 靠手机追踪病例难题多样
近日,由于美国各州急于解封并重启经济,美国的确诊案例数量反弹。据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发布的数据,美国目前确诊个案数已超过245万、累计逾12.5万人死亡。拉丁美洲的疫情也愈发严重,欧洲确诊个案数在4月中开始大幅度降低后,如今也正研究如何避免解封后疫情再爆。 值此时,如何通过对病例和接触者进行追踪,将是后续防疫工作的重要一环。
在此过程中,用手机程式完成疫情追踪,成为各国政府探索的选项之一。除了部分早就开始采用这一方法的韩国、印度和新加坡等亚洲国家,英国、德国等欧洲各国政府也把这一计划当做重点项目来推进。但这个方法真的能解救急于复工的各国于水深火热之中吗?至少目前看来,在手机程式的追踪能力上还有巨大的问号。
尽管各个国家使用的追踪程式在功能及技术上都花样繁多,但核心目的都是识别与确诊患者在潜伏期内有接触的人。与人为追踪相比,手机程式的便利之处在于它省去了医生、流行病学工作人员或社工与确诊患者及相关人员进行采访和调查的步骤,并避免了患者本人在回忆自己到访地点及接触的人员时的遗漏,复能够对由境外入境的人士进行追踪,做到尽可能全面的排查。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和人力成本,又提高了精确度。
与近一两个月才正式推出或者试行以手机程式追踪疫情的欧美国家不同,中国、韩国、印度等国家早就已经开始运用这一方法追踪相关人员,但其方式在个人隐私维度的让渡,也多少令其受到欧美国家的批评。
因疫情控制有效而备受赞誉的韩国为例,今年2月开发了应用程式Corona 100m,运用政府数据库内的确诊病人的信用卡交易记录、闭路监控视频和手机信号数据来获取位置信息,下载了应用程式的用户在靠近曾有确诊患者到访的地点100米内便会收到警告。与中国国内的疫情通报类似,该手机程式上能找到确诊患者年龄、性别、活动地点和路线的详细信息。印度的手机程式Aarogya Setu,则会自动从手机上收集地点信息,上传到政府的数据库,而印度的公务员及私人机构雇员被政府强制要求使用该程式。
但在欧美,运用这一类手机程式是不可想象的。
麻州理工学院(MIT)媒体实验室于4月发表报告称,疫情期间国际上的追踪技术“扩大了大规模监控、限制了个人自由并将最私密的个人信息曝光”。该报告以韩国为例,认为身份识别会使确诊患者面临严重的社会污名,而这给患者带来的恐惧可能比疾病造成的恐惧和压力更为可怕。
按照欧盟对个人信息的定义——用户的姓名、位置以及医院或医生所持有的信息,都属于被保护的范畴,政府或企业不能未经本人同意使用此类数据。但这类数据恰恰是疫情追踪所必须的资讯。
欧盟的成员国之一挪威,曾于4月期间推出手机追踪程式“Smittestopp”。该程式通过手机的GPS定位功能获取用户的位置信息,如果有用户与确诊患者在2米范围内接触15分钟以上,用户便会在对方确诊后收到提示信息。但挪威数据保护局认为,采用GPS定位功能不必要地收集了用户的个人信息,迫使挪威卫生部门在6月15日停用这一程式。未来会否恢复使用仍不明确。
那么,如果不利用GPS定位,而采用蓝牙功能呢?欧盟提出的应对方案似乎解决了这个问题。
传统的GPS定位功能会将用户的位置信息上传至一个集中的数据库,有用户被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后,数据库内便能找到与确诊患者位置有交集的用户,这些用户便会收到警告。而采用蓝牙功能则不需要收集用户的位置信息,而只记录用户之间是否近距离接触。这样一来一旦有人被确诊,曾与该患者有接触的用户便会在手上会收到警告。如此便避免了用户的位置信息被追踪、集中收集、甚至被利用的可能,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用户的行动被监视。
这一方法乍看之下完美解决了隐私的问题,但新加坡政府运用蓝牙功能研发出来的应用程式却暴露了它的问题。早在今年3月20日,新加坡政府推出的这一手机追踪程式Trace Together,在当时还被认为是具有突破性的。但推出没多久,使用iPhone的用户便发现,在苹果的iOS系统上,程式为了保护隐私而不得不使用的蓝牙功能,只有在手机保持解锁的状态下才能维持开启,程式才能发挥作用,但这却造成了使用上极大的不便及耗电量巨大的问题。而这也造成了该应用程式实际使用率低,事实上发挥的作用很有限。
另一方面,即使蓝牙技术能一定程度上保护用户的隐私、满足欧美国家法律方面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苛刻要求,民众对隐私的顾虑却未必能消除。
德国的情况则充分体现了推行这个程式之复杂。几个月前德国政府便提出要研发手机追踪程式,总理默克尔(Angela Merkel)更是把这一应用程式当做抗疫工作的重点来推行。在多方质疑之下,政府及开放商不得不放弃本来使用集中数据库的方案,采用了用户无需上传个人信息、所有数据储存在用户手机而非数据库的方法。但即便如此反对的声音还是很多,以致应用程式的推出再次被延期。
重重障碍下,6月16日,德国的Corona-Warning-App终于在应用程式商店上架。德国政府能够放心的让这个追踪程式终于大展身手了吗?答案没有这么简单。由于德国政府并不强制要求民众使用这一程式,当地的民调显示,只有41%的人表示会使用这一应用,46%的人则说不会使用,另外还有8%的民众则根本没有手机。
除了围绕隐私权的问题,运用大家普通更认可的蓝牙功能在技术上也存在问题。来自爱尔兰都柏林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 Dublin)的计算机科学家Douglas Leith和Stephen Farrell指出,他们在研究新加坡开发的Trace Together程式后发现,手机蓝牙发出的信号“非常混乱”, 而当手机被放在衣服口袋里时,蓝牙收到的信号强度也不准确。道格拉斯担心使用蓝牙的应用程式可能不能及时向用户做出警告、又或者会发出大量错误的警示信息。
与人为追踪相比,用手机应用程式追踪疑似患者的确有许多好处,但各国对隐私的保护和应用程式技术上的问题,让依靠手机应用程式来追踪疫情问题重重。即使当前不少国家已经推出的产品中,也没有一个能够既兼顾隐私又有效帮助疫情控制的程式。
对政府而言,在没有强大社会基层治理能力的情况下,手机无疑是最值得探索的防疫工具,但是想要靠手机程式追踪疫情,还有许多难关要突破。而对民众而言,或许正如美国19年前经历“9・11”事件后让渡部分个人隐私,换取国家安全的情况,而今当隐私与健康、经济等一系列因素发生对立,怕是又需做出一次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