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生.二】异乡融化政治冷感 “留学的人,总会更爱国”
过去十多年,中国留学生赴美的人数以倍数增长。美国各大城市里,几乎形成一个个具规模的中国留学生群体。毕竟身处异乡,当地文化隔层加上思乡情怀,不少人都说,“留学的人,总会更爱国。”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读过两年半书的Iris,又如何看这句说话?(此为【中国留学生】系列专题之二)
阅读文章第一节:【中国留学生.一】美式生活冲击价值观 留学“美”梦不再?
文化上的爱国VS政治上的爱国
看得更清楚、更仔细,不代表自己对祖国的观感因而转差,也不代表自己不再爱国。居美的内地留学生Iris表示,正正是这种脱离过往的“本位”观念,以另一种方式重新理解中国,让她更加爱国─或者更准确来说,“文化意义”上的爱国。
“因为我的研究方向是民国传统文学,会为前人振兴中华的努力而感动。” Iris解释,她对文学的热爱,使她作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感得以升华,亦觉得自己有责任、义务让更多人认识中国文化。譬如在美国念书时,她会主动与同学分享一些有关汉字的东西。这种文化输出的方式,未必是最强的力量,但肯定是最能够影响他人的。
不过,Iris也强调,这种自我身份、文化认同感不等于要与政治意义上的“爱国”扯上关系。她不赞成将“国家”与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等同,也不认为政党就是中国文化的“代言人”。“其实我们的文化是经过很多代人的努力(才形成)。” Iris说。
当然,说易行难,Iris也承认,当遇上真实情况,有时很难将“文化上的爱国”与“政治上的爱国”分割。在美国,总会遇上一两个支持“台独”的学生,她会努力尊重他们的立场,但有时候与自己一直受教育而培养出的价值观相违背,那就感到有些难受。
身处异乡 敞开心扉说政治
“不是说谁对谁错,我知道这只是看事件的角度不一样。” Robert(化名)跟Iris的想法十分类似。Robert在美国生活已有7年,现于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攻读社会科学博士学位。
以新疆和西藏统独问题作例子,他强调新疆和西藏“肯定是中国的一部份”,不过,当与外国朋友讨论的时候,很多人认为并非这样。可是,他们彼此之间并没有因此闹僵。Robert形容,这是理性政治讨论,大家观察的角度不同而已。
毕竟Robert接收西方媒体的新闻资讯已有一段日子,而且与美国人长期接触, 他对如何看待世界,甚至回看中国,也有了截然不同的视野。回想初来美国读大学,Robert仍是身处华人圈子,一起玩的都是中国人。不过,到了读硕士的时候,已经开始习惯美国生活,比较“Americanized” (美式),身边就多了当地朋友,经常与他们出外交际,看到的东西也更多了。
Robert坦言,自己与内地的朋友不太敢讨论政治、评论中国,但对外国友人却能畅所欲言,尽管大家看待事件的立场并不相同。
“香港问题也是一样啊……这很难跟自己的identity(身份认同)分割,从自己的童年记忆(到香港旅游)、以往在书本上学习到的东西,我很难觉得香港‘不是中国一个城市’。” Robert说。
这两个月以来,香港有关修订《逃犯条例》的政治风波愈演愈烈,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美国的大学校园内,分别出现由留学生组织的爱国和撑港集会,两班人马甚至有肢体冲突。Robert坦言,面对现今的香港局势,心情很矛盾,一方面他理解香港示威者对于民主、自由价值的追求,但另一方面他对香港的损耗很痛心,实在不想见到暴力场面。
Robert总结,他听过的政见立场主要分三类。第一类是“All in for Hong Kong”,表示理解示威者的行为;第二类是十分爱国的;第三类则是比较偏自由派,同意香港应该为民主而奋斗,但不认同破坏社会的行为。他自己就比较像第三类,一定程度上赞成民主、自由这些西方价值。
民主自由 岂止政治那些事
在内地接受的教育,不多不少会令到学生对西方国家向来奉为圭臬的民主、人权、自由之类的价值观嗤之以鼻,认为这仅是欧美强行加诸其他国力较弱的国家身上。官方主旋律认为,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文化、历史和发展进程,不容别国干涉,中国应该走自己的路。Jack、Robert和Iris不约而同地提过的价值观冲击,正正就展示了中国与欧美的深层次文化冲突。
“我去美国的时候,刚好是特朗普上台,周围的人的态度让我感受到,政治与我息息相关,并非遥不可及。” Iris很大部份时间都是在内地接受教育,非政治化、专注学术的思维深植脑海。但来到美国,身边的同学、教授的背景多元,又热衷谈论政治,令Iris也作出一些反思。
美国人经常把“民主”、“自由”这些概念挂在口边,Iris在今天仍然认为,“民主”这个词在西方媒体的语境里面,的确有被滥用的成分,一些政客更将它充当筹码工具。可是,与她在中国感受到,或官方所描述的这类“西方价值”有所不同。
Iris与美国的同学、朋友、老师互相讨论,以及经历心态调整,才开始发觉民主、自由这些概念,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有所谓的”。
Iris不同意民主制度是一个完美的制度,“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要有民主、自由的信仰。”美国念书期间逐渐培养的多元语言背景及校园经历,也直接改变了Iris的价值观。
可能因为选科的关系,美国校园的多元氛围让Iris更懂得处于异乡重新思考家国情意结的问题。对于在美国生活5年的Jack,即便他这些年来未必能够适应美国的生活,以及随之而来的价值观冲击,也不致使他对美国一面倒持负面印象。
可能因为选科的关系,美国校园的多元氛围让Iris更懂得处于异乡重新思考家国情意结的问题。对于现在仍在美国的Jack,即便他这些年来未必能够适应美国的生活,以及随之而来的价值观冲击,也不致使他对美国一面倒持负面印象。
Jack认为,在美国留学的这段经历无疑是大开眼界。“出国之后见到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方式,便愈来愈了解自己,我觉得只要追寻着自己的方向就好了。”
“出国之后见到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方式,便愈来愈了解自己,我觉得只要追寻着自己的方向就好了。”
“留学像是投资隐形资产,尽管不会马上见效,但潜意识和价值观会改变,今后在人生中遇到问题,我可能会有更多思路,能更加完善地思考。” Jack说。
Jack觉得中国的生活方式更适合自己,而且价值观更加切合自己的个人处世哲学。他认为带着自己待在美国多年获得的经验,并不断装备自己,丰富自己的人生,相信返国后的发展会较顺遂。
亦有如Robert这样在美国生活七年,早已适应美式生活,当被问到未来打算,他坦言如无意外应该会继续留在美国,因为现时从事的主要是学术研究工作,留在美国应该会比较适合。Robert表示,“在中国,限制实在太大了。”
上文节录自第179期《香港01》周报(2019年9月9日)《中国留学生“美”梦不再?》。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于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