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50周年】科技大跃进改善人类生活 殖民月球只欠东风?
1969年7月16日,美国发射阿波罗11号(Apollo 11),载着三名太空人执行登月计划。同年7月20日,太空人岩士唐(Neil Armstrong)和奥尔德林(Buzz Aldrin)为人类踏出一大步,成为首批登陆月球表面的人类,标志太空任务的重要里程碑。
半世纪过去,阿波罗计划早已成为历史,但科学家努力研发的技术却与普罗大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清洁的食水、精准的时钟、耐用的鞋履等,都是多得阿波罗计划。一直以来的进步,又将会如何带领人类踏出的第二大步,达成殖民月球的梦想?
冷战时期,美国和前苏联展开太空竞赛。为了成为“一哥”,美国愿意豪掷资金发展太空技术,触发一场“科技大跃进”。美国太空总署马歇尔航天中心(Marshall Space Flight Center)历史学家奥多姆(Brian Odom)指,阿波罗计划提供了一个实验场地,让大家认真解决当下重大的工程问题。
前纳粹科学家研发的土星5号(Saturn V)火箭仍是当今最强大的火箭,同时为往后的太空任务提供发展蓝图。但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阿波罗计划带来的科技进步,在日常生活中亦随处可见。
▼想了解更多与普罗大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进步,请点击以下图辑:
殖民月球不是梦 踏出人类第二大步
月球探索计划沉寂多年都似乎未有轰动世人的突破,但其实殖民月球并非遥不可及。假设今日起展开计划,又将会如何实现呢?回看地球的殖民历史,都离不开三个阶段:探索、建设和自给自足。殖民月球亦然。
月球的环境不利人类定居,时差、温差、辐射、月尘等都是令人却步的原因。但困难,不代表没有可能成功。太空人在半世纪前证明人类是可以立足月球表面,月球车亦成功在月球表面探测成份,寻找水、冰和金属。殖民第一阶段探索大致上已经完成。
踏入第二阶段,太空人要在月球建造基地。首批太空人会包括科学家和工程师,研究月球成分,并进行实验探讨充分利用月球资源的方法,例如净化月球的冰转为人类可用的水,继而抽取氢气用作火箭燃料。
之后要真正完成殖民,月球必须能够自给自足。私人公司或可于月球开采金属如钛、铂金、铀等,以及或能用于核反应堆的氦-3,之后将资源运返地球,使月球成为富有经济效益的地方,有资金继续建设发展,研发自给自足的技术。随人口增长,将有机会诞生首名“外星宝宝”,标志人类正式扎根于月球。
比起从地球发射,将太空船从月球运载到航道更容易和便宜。这意味如果要进一步探索甚至殖民火星,殖民月球或者是首要任务。据美国太空总署和私人企业指,人类已掌握足够技术在月球建造基地,估计需时10年,耗资20至40亿美元(约156至313亿港元)。只是目前无政府有意投资如此长期的计划。
↓↓↓更多人类首次登月的图片,请点击放大观看: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