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澳研究:破坏臭氧层化学物急增 与中国东北企业有关
《自然》(Nature)科学期刊周四(23日)刊登一份由澳大利亚组织与英国大学合作的研究报告,指自2013年以来,全球臭氧层破坏物质(Ozone-Depleting Substances,ODS)有违法增加情况,指控问题是由于中国东北地区企业无视国际禁令造成。
由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ommonwealth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Organisation ,CSIRO)及英国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组成的研究团队发表报告,指自2013年来,臭氧层破坏物质一氟三氯甲烷(trichlorofluoromethane,CFC-11)在全球排放量上升的情况,当中大约四至六成的增加化学物,都是来自中国山东和河北省。
有关研究分析了韩国和日本的大气数据,估计中国东部在2014至17年间的CFC-11排放量,比2008至12年间每年增加7000公吨。
CFC-11曾经用于雪柜和冷气机的冷冻剂,但在1982年的《蒙特利尔议定书》(Montreal Protocol)中被列入禁用名单,议定书提出在2010年前逐步禁止生产CFC产品,以保护臭气层。CFC-11因此在大气层中大幅减少,但到了2012年又有死灰复燃情况。
中国在1991年正式承认该议定书,并在2018年表示已经大量减少臭氧层破坏物质的生产量,以及加快弃用其他破坏臭气层的化学物质。不过以伦敦为总部的环境调查署(Environmental Investigation Agency,EIA)在2018年发表的报告指,中国仍有大批企业在生产发泡胶时,继续使用CFC-11。
中国政府在2018年向3000间发泡胶生产商展开特别调查,并承诺惩罚违反《蒙特利尔议定书》的企业。政府3月曾表示,有两间工厂甲被发现违规而被迫关闭。
(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