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建开罗.二】解构“尼罗河畔明珠”——混乱拥挤的千年古都
埃及首都开罗(Cairo)是世上其中一个人口增长最快的都会区,每年接近2%的居民增长速度,市内的配套几乎无法负担日益沉重的房屋需求。
在开罗政府缺乏前瞻性的房屋政策及城市规划的情况下,人民只好自求多福,在颓垣断壁间祈求安居之所。
游人行走开罗老城,仰视屹立当地数世纪的清真寺、高耸擎天的古礼拜塔。背后沉积千年的兴衰年华,让人对厚重伊斯兰文明的敬仰油然而生。天籁般的诵经唱文营造肃穆氛围,伴随著游人踱步闲逛大巴扎。透雕花窗、黄土砖墙,此时实在不难想像昔日北非伊斯兰中心的繁盛韶光。
尼罗河千百年来,养育了沿岸世世代代的埃及居民。开罗位处尼罗河下游三角洲的咽喉,当尼罗河通过了开罗市中心,就意味著正式离开狭长的河谷地带,进入肥沃广阔的北部平原,河水准备流入地中海。从公元十世纪开始,开罗逐渐发展为伊斯兰世界在北非的心脏枢纽。在阿拉伯帝国最辉煌的时期,法蒂玛、阿尤布、马木留克等历任王朝皆定都开罗。
一直困扰开罗的都市病
但当你走到现代开罗市面,或会感到气促闷热。汽车的刺鼻废气,拥挤的人群喧嚷不停。你实在难以想像,经营千年的文明古都,同时竟是“百疾缠身”的现代都会。
在2017年,开罗的居民数量比前一年增加了50万人。现在整个大开罗都会区(包括开罗省、吉萨省及盖卢比尤省部分地区)容纳了2,200多万人,成为全非洲最大的都会区。开罗的拥挤城市面貌早就是政府希望尽快解决的社会问题。从2000年开始,开罗政府就透过建设新城纾缓市中心的堵塞情况,但碍于官僚体制及官商勾结情况严重,都未能让建城政策得到预期效果。
例如2000年就已落实兴建的“新开罗”,位于开罗市中心以东约25公里。但是新开罗的城市建设以高尚住宅区、大型购物中心、私立大学校园为主,能够负担居住在新城的大多是社会上流人士、中产等,占开罗市绝大多数人口的穷困阶层根本无法受惠。新开罗只是当地富人寻求避世休憩的聚居地,无助减轻市区的人口压力。
2011年伴随北非“阿拉伯之春”而爆发的埃及革命,促使前强人领袖穆巴拉克下台。数年来的埃及政局持续不稳,改造开罗的大型都市规划更是流于空想。
没有永久居住房屋的开罗人
大多数开罗居民至今仍然难以安身立命。埃及个人权利倡议运动(Egyptian Initiative for Personal Rights)的房屋及土地权利专员Yahia Shawkat称:“开罗现在大约有六成居民住在非正规的地方内。”他解释这些所谓非正规的地方,不是由政府所规划,很多人都声称自己是业权拥有者,土地拥有权十分模糊。
土地“话事人”究竟是谁?
埃及自1952年革命后脱离英国管治,国父纳赛尔(Gamal Abdel Nasser)推行一连串土地改革,其中在五十年代后期的国有化政策使城市土地私有权近乎绝迹。希望在土地上建屋或耕作的人只能向政府申请土地的租赁权,并非实际拥有土地。但2011年的“茉莉花革命”动摇了强人政治体制,大大削弱埃及政府的地方管治能力,土地制度亦相继废弛。近年越来越多的私人发展商藉著社会政局不稳,渐渐抢占开罗市区用地,在没有得到政府准许的情况下建筑楼房。开罗的土地拥有及使用权,变得极其混乱。
一望无际的“烂尾楼”
现在到访开罗,可能你会入住舒适的国际名牌酒店。酒店内装潢完善,水电配套齐备,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但从酒店房间看出去,总见市面上的建筑残破狼藉。
现时,开罗市区不少地方因为政府的市区重建拆卸工程而变成碎石败瓦,但另一方面,亦是私人建筑商的手段。原来开罗政府规定,当获得土地使用权,土地上的建筑全部建造完成后才需要交税,所以建筑商都把楼宇建造到差点完工的状态,逃避税款,以致开罗市面很多楼宇都变成“烂尾楼”。
建成这些“烂尾楼”后又如何处置呢?
房屋的拥有者会把单位卖给那些急需住屋的买家,但这些单位全都未经修缮、没有任何水电设施。当这些单位售出后,卖家便会立即消失。因为土地业权模糊不清,买家根本申诉无援。
更普遍的是,不少付不起普通房租的居民,都会在破烂楼宇的天台上搭建临时房间居住,狭隘房间中住著一家人的情况并不鲜见。因此,在开罗市区很多大厦的顶层,碎瓦颓垣堆旁总有一两间“僭建物”。这里的居民,往往只能在不知何时会被拆掉的“天台屋”旁叼著廉价水烟,望天打卦。
人多车多 超负荷的交通网络
除了房屋居住问题,都市设计的核心还包括交通建设。现时,埃及的已登记车辆数目直逼1,100万辆,因此首都的交通干道常见汽车挤拥为患。开罗的司机不遵守交通规则,横冲乱撞,固然是原因之一。但开罗的公共运输系统落后,亦使道路网络经常瘫痪。
开罗路面上没有政府营运的公共巴士,公共运输多靠私人公司营运的巴士载客。这些巴士没有固定路线、车站、时间表,胡乱上落客。若果你是初来贵境,实在难以知道怎样才能找到对的巴士。又或许你拿著一堆钞票随意挥手,巴士司机就会停下来,临时更改路线,载你到指定的目的地。
如此一来,到了运输高峰时刻,道路就被瘫痪,加上其他的私家车辆,加剧市面的交通问题。即使市内设有地铁横过市中心,但暂时只有三条线路在运行,服务开罗心脏地带。但要连系大开罗都会区的所有地区及卫星城市,还是要靠地面交通。
这七年来,埃及民众逐渐在“后阿拉伯之春”时期中重拾心情,找回生活的正常节奏。强人倒下后,穆斯林兄弟会、军方相继掌权,政局一直动荡不安,直至2014年6月塞西(Abdel Fattah el-Sisi)上台,埃及的局面才算开始稳定下来。这颗“尼罗河明珠”要重新在北非一隅发光发亮,则视乎开罗未来的城市建设能否按部就班地进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