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25周年|从海产到创科 老牌港企分享发展路 看好大湾区前景

撰文: 詹咏渝
出版:更新:

香港回归至今25年,经济平稳发展,但不时被指侧重金融、地产行业,产业趋向单一化。近年,大家开始思索发展实业,以至创科,探求更多元化的发展。事实上,本港也有不少企业以实业起家,规模愈做愈大,例如屹立超过半个世纪的新华集团,由海产公司发展成跨国企业。该集团二代陀手、主席蔡冠深接受《香港01》专访,分享集团“做实事”之路,展望未来他寄望港商在大湾区闯出一片天。

香港不少企业由实业起家,后来都走向房地产、金融,事关“揾钱”较易,且愈做愈大。但也有人坚守实业,投资不少创新项目,更大力投资内地及海外,其经验值得港商借鉴,也为香港发展创新行业,提供一点启示。

新华集团主席蔡冠深,同时担任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主席,熟悉中港商界发展。(张浩维摄)

例如由“海产大王”蔡继有创立的新华集团,在香港屹立超过半个世纪,海产业务遍布全球,还发展多元业务,包括地产建筑、金融财务、高新科技、基础建设、传媒文化及教育七大业务。

新华集团主席蔡冠深十几岁就跟随父亲蔡继有工作当“学师”,直至1976年才继承父业。现在同时担任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家联盟主席及香港中华总商会永远名誉会长,熟悉内地与香港发展。他透露,集团近年内地投资持续上升,“净系内地有七个大区,譬如东北、京津冀、长三角、大湾区等等。”

新华海产本业仍是集团重心业务,图为香港的海产工厂。(新华集团提供)

智慧化颠覆传统工业

本港经济高速发展,民间累积了不少资本,蔡冠深直言香港不但是“中间人”,还是“投资人”,他新创的词语是“CIO”,其中“I”指investor(投资者)、“O”则是operator(营运者)。新华在累积一定资本后,正正充当了投资者及营运者的角色。

蔡冠深投资内地同时亦在营运上动脑筋,内地提倡“工业4.0”,积极推行智慧化。“以我老本行为例,养鱼要鱼塘,以往要喺个海度养,而家唔系,喺工厂都得。”他笑言,工厂连厕所都没有,全因工厂没有人。此外,新华在海产本业,另一方面亦有发展“自动化”农业,集团拥有茶庄、葡萄园、咖啡厂等。“我哋工厂用光伏发电,所以唔使买电,全部自己发电,有多仲可以卖电出去,呢啲叫智慧化。”

蔡冠深不单改革内地农业的生产模式,还“度桥”拓展外销。他透露,外国人认为茶叶有农药“污糟”,“我哋香港人做嘢有诚信,我要做到欧盟认证!即系你唔可以用农药,唔好有残余物质里面,人哋先俾你认证。”

新华集团旗下的新华科技,主打新经济行业,蔡冠深笑言要“交学费”。(张浩维摄)

扶植初创公司 “交学费”难避免

多年来成功经营海产业所打下的根基,令集团日后拈手相类似的农业亦游刃有余。不过,蔡冠深不甘待在“舒适区”,近年开始投资新经济业务。新华集团旗下的新华科技,正正由蔡冠深大仔蔡隽思打骰,主打新经济行业。问及转型有没有难度,蔡冠深闻言即笑说,“你入去新行业一定要交学费啦,你话一做就做得好,我都唔信啦,系咪?”

尽管新华在旧经济行业发展顺利,但进入新经济领域亦难免滑铁卢。“初初嘅时候都好惨,投十单有八单都输。呢个系我哋嘅投资损失,咁之后有经验就慢慢再改啰,唔系‘羊牯’,有啲要你自己掌握,要睇得准!有啲我要投少啲,唔系投得多就好!”

新华科技涉猎甚广,无论是无人驾驶、生物科技,甚至元宇宙都有投资。“我哋唔可以做咁多(新业务),年青人有创意有憧憬,咪投资落去,希望做到独角兽,一只一只扶上去。”除了出钱,新华还会利用集团在内地的互联网,为投资的初创公司争取资源,如进驻产业园区等。

香港人特点灵活变通,擅于包装营销,蔡冠深相信港商到大湾区创业有优势。(张浩维摄)

创业不定做创科 港商入大湾区有优势

港商除了“出钱”之外,还可“出力”,大湾区的建设,打破了香港“市场细”的困局。新华至今所投资公司数以百计,见尽不同公司的成败,亦看见大湾区机遇处处,“大湾区里边有6,800万人口,佢哋嘅消费力好强!”蔡冠深认为香港中小企只要专注自己的行业,就算只是一间饼店、餐厅、发型屋都能够成功。

“我家乡中山,有啲香港大学生开间饼店开到排哂队买饼,用香港𠮶啲星级酒店嘅整饼技术(作卖点)。整到好靓,𠮶啲女仔排晒队都要买饼,咁你咪成功!”他指出,不少初创家有个错误的想法,是创业一定要做创科,从事科技相关行业才能成功。“我想做杨振宁,我又要想做马云,唔系个个都得㗎嘛!科学家都要食米芝莲餐厅、着靓衫,你做得有特色都会成功。”

全因大湾区市场大、竞争细,“大陆创业分分钟免租几年,人工又平,有问题都容易挨得过去。”加上香港人特点灵活变通,擅于包装营销,蔡冠深相信港商到大湾区创业有优势。“好多后生仔冲咖啡、拉花好靓,𠮶啲豆又沟得好好,有自己嘅特色,比星巴克做得好!”

回归25年主要经济资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