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冬专访|环球经济处“错位之年” 审视四大风险 储局加息居首
美国开始加息“收水”,为环球资金泛滥盛宴划上句号,触发资产市场急跌。早于年初,瑞信亚太区私人银行董事总经理兼大中华区副主席陶冬表明,对全球市场而言,今年是一个“错位之年”,直指四大风险因素,即疫情、中国经济放慢、美国加息,以及环球通胀将激发股市大幅波动。
半年过去,陶冬预测“不幸”言中,他近日接受《香港01》专访时,重新审视上述四大风险,认为最需要关注的,当属央行政策风险,特别是美国联储局加息幅度之急,是二十多年来未曾遇过的,并认为即使联储局深知加息并未能完全解决通胀高企难题,仍会坚持加息,主因利率上调实际上存双重意义。
美国联储局加息步伐日益激进,并于本月正式开始缩减逼近9万亿美元资产负债表(缩表)。加息的最大原因,是美国正经历超过40年以来最强的通胀,要透过加息来为物价降温。美国5月CPI升至8.6%,超市场预期,并连续第六个月突破7%;数据公布后一周,联储局决定以1994年以来最大的幅度加息,一口气加息75点子,主席鲍威尔誓言要令通胀率推回至2%。
拆解通胀三大成因
不过,陶冬一语点明,美国的通胀情况,并不能单单靠加息来控制的,今年的加息步伐急速,全因去年联储对通胀及就业走势的误判。展望下半年的加息步伐,直指联储局并不能如部分市场人士乐观所预期,在9月份暂停加息。
陶冬分析指,现时美国的通胀,分为三大成因:第一是周期性通胀,也就是由经济及工资增长所带动的;第二、是货币增发的通胀,也就是美国在疫情爆发时,推动量化宽松政策、货币滥发所造成的;第三、是人为因素,如俄乌战争爆发,拉高粮食及能源价格所致。
值得留意的是,联储局的货币政策,只能有效处理第一个成因;局部应对第二个成因;惟对第三个人为因素却是无能为力的。
“收水”效用有限
他解释指,加息能令经济降温,将工资增长稍为放慢,化解周期性通胀上升力量。不过,对于由货币滥发所造成的问题,效果有限。事关,联储局的资产负债规模,由新冠疫情前的约四万亿美元,急增至现时直逼近九万亿美元,不可能完全收回,“今轮缩表,可能缩减一万亿、甚至二万亿美元,但却不会是八万亿美元,并不足以令联储资产负债规模重返新冠疫情之前,因此只能局部解决货币增发所造成的通胀。”陶冬说道。
对于人为问题,包括各国实施的贸易壁垒、俄鸟战争及国家限制粮食出品所带来的粮食及能源价格急升乱局,是无力透过货币政策去解决的。此点,鲍威尔在周四议息结果公布后的记者会上,也多番提及。
陶冬表明:“不要指望通胀可以很快回落至正常水平,货币政策的效用有限。”他预计,即使未来美国通胀有机会回落至4%,与联储局2%的政策目标,仍会维持一段距离。因此,展望下半年,美国联储局的加息步伐难言止步。
纵知利率难压物价 联储大幅加息难停步
特别是,目前美国民众对物价高企而政府的不作为,已经感到愤怒,令现届拜登政府的民意,在年底中期选举前,跌至新低。
陶冬预期,拜登政府在中期选举,很大机会将输掉众议院,更甚者连参议院都不保。这对拜登的施政是不利的,因此,在11月美国中期选举前,联储局将一如以往大幅加息,全因加息存在双重意义——表面上是控制物价,而深层意义,是要向美国选民交代。
他指:“那怕联储局明知加息不能够压物价,大幅加息的的步伐也不会改变”,因为一旦在选举前暂停加息,将会向选民发出一个放弃调控物价的错误信号。总括而言,陶冬形容今轮联储的加息周期,就是“短而急”,而且出现失误的机会率持续存在,对市场带来威胁,是投资者最需要关注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