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冬专访|中美关系料有Small Break 港联汇脱钩属“自找麻烦”
美国对数千亿美元中国进口商品征收的惩罚性关税,限期将于下月届满。总统拜登不下一次表明研究削减对华关税,不过从白宫官员的“摇摆”言论看来,内部似乎仍未有共识。事实上,关税背后,布局更深的是中美大国关系,特别是今年俄乌战争爆发,令局势更添复杂。瑞信亚太区财富管理部大中华区副主席陶冬接受《香港01》专访时指出,眼下拜登的外交重心似乎不在亚洲,中美关系虽长期难以调和,不过短期却有机会出现一个“Small Break”﹙“中场休息”﹚。
从关税政策、中概股美国审计风波,到金管局就遭踢出SWIFT(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做准备预案等连串事件看,市场普遍认为现时中美关系仍相当紧张。陶冬指出,中美关系的核心,就是老大和老二之争,从长期来看,这是难以调和的局面。
不过,他带出从短期看,现时白宫对华政策是有松动的。究其原因,是美国的外交重心,眼下是放在欧洲,而不是亚洲。
拜登外交重心非亚洲 中美料有“Small Break”
以上月底拜登上任以来首次亚洲之行,主导的“印太经济架构”(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简称IPEF)来看,这是美国联同日本、南韩、澳大利亚等12个国家建立的经济合作机制,占全球经济生产总值约四成。外界认为是美国对中国实施经济围堵的新机制,是抗衡由中国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CEP)。
陶冬指出,虽然拜登出访时多次强调重视印太地区贸易,不过却只是口惠而实不至。实际上,拜登最重视的,是和欧洲的关系。自拜登上任总统以来,他已经三度出访欧洲;相反,今次才是他首次的亚洲之旅。而且从出访的国家名单看,只有日本和南韩,未有到访其他东南亚国家。
因此,陶冬认为,拜登的外交重心,并非如其言语所指一般放在亚洲,如此一来,对中美关系而言,现时可能是一个“Small Break”﹙“半场休息”﹚。然而,他补充指,这个窗口期,相信会较以往小布什及奥巴马出任总统的年代更为短暂。
关税贸谈“只闻楼梯响” 官员各执一词
中美经济目前可谓各有难题──中国要扭转经济下滑预期,而美国要压抑高物价。问及当前形势可否促成中美重启新一轮贸易谈判,甚至美国削减上届特朗普政府遗留下的对华关税问题。陶冬认为,美国自2018年特朗普任期时,开始对中国进口的数千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三年多过去,美国早意识到,加征关税,是伤害美国居民利益,多于损害中国企业利润。
他指出,拜登上台以后,美国政府自去年11月开始,已表明要重新审视上届政府遗留下的关税问题。不过,直至现在,仍然是“只闻楼梯响”,可见美国是犹豫不决的。陶冬解释,从拜登的政治理念去看,其实贸易关税壁垒,并不符合他的经济理念,但是当前美国仍未有全面放宽关税,反映到问题除了是经济范畴,也是有政治意图在内。
从近期美国财长耶伦、美国贸易代表戴琪等财金官员的讲话,对于关税问题是各执一词的。从财政部的角度,控通胀保经济是重任,着眼点是关税对减轻物价成本的作用;然而,对于贸易代表而言,关税问题却正好是增加中美贸易谈判的筹码;因此,如何调和当中的矛盾,全看拜登的一念之差。
中美角力本港成磨心 保汇率稳定为先
中美政经大棋局之下,本港难免成磨心。早前,财政司长陈茂波撰文表示,“最近的俄乌冲突让人清楚看见美国如何把美元和一些国际金融系统武器化,赤裸地扭曲和干扰国际金融市场运作。”又认为,在地缘政治局势持续紧张下,香港作为全开放的国际金融中心,必须对各种风险做好不同的准备和预案,引起财金界对港元和美元联系汇率制度的讨论。
陶冬认为,监管部门对各种风险因素,进行推演及考虑预案是必然之举。不过,对于港元联汇制度,在可预期将来,看不到香港和美元主动脱钩的可能性。香港作为一个金融中心,维持汇率稳定是极为重要的,而目前人民币暂时并未具备完全自由兑换的能力,此时此刻,香港若主动和美元脱钩,是“自找麻烦”。
反而,对于本港金融中心的角色,他提出一个担忧,就是香港如何维持竞争力,诸如是应对人才流失问题,当中包含多方面因素,既有中美大国关系、疫情防控“通关”问题,亦包括政策监管等原因。
事实上,特首林郑月娥早前也承认,近月香港有人才流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陶冬提到,身边有些金融机构的朋友,开始转往去其他国家工作,例如是新加坡,并指出新加坡对于吸引外商的计划,是十分积极的,提供大量补贴以及税收优惠,鼓励企业到当地建立亚太总部。他提醒道,倘若金融机构将香港的总部移至其他亚太地区,会冲击本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对各行各业,以至政府税收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