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房停牌潮 |资产公允值有排拗 林智远批当局迫企业“二选一”
4月1日开启港交所(0388)的披露易,骇然发现逾30间企业发停牌通告,令人联想是否愚人节的玩笑?可惜的是这些企业的确因为未能如期公布业绩而被迫停牌,更甚的是,陷入债务危机的内房企业,成为重灾区。
会计师公会理事、选委会界别立法会议员林智远接受《香港01》访问时直言,两地疫情爆发,令到不少上司公司及核数师难以完成审计工作,他更估计,由于市况不停变化,加上财汇局加强对会师计的监管下,企业与核数师之间,单是如何就资产公允值作评估,已经“有排拗”。
据统计,由3月20日至昨日(1日),有约200间公司发出延迟刊发经审核业绩公告。其中,连未经审核业绩也未能刊发而要停牌的上市公司达到32间,当中14间称受疫情影响而未能完成审计工作。
这一股“审计风暴”中,不乏内房商身影,涉及至少18间房企,当中至少9间主要内房已先后宣布停牌,包括为人熟悉的中国恒大﹙3333﹚、融创中国﹙1918﹚、佳兆业﹙1638﹚,以及世茂集团﹙0813﹚等,停牌前市值合共771亿元。
翻查通告,年报“难产”的原因,不外乎是新冠疫情影响,另外亦包括“财务人员流失”、“集团流动性问题以致人员变动”又或“公司人员变动”等。近月,多间内房于期内更换核数师,如世茂集团、融信中国、宝龙地产﹙1238 ﹚及中国奥园﹙3883﹚等,也或多或少影响审计工作。《彭博》还引述分析师指,去年内房流动性问题及有违约风险,令核数师采取非常严格要求,直言这已是“公开的秘密”。
详细报道:起码18家内房年报“难产” 人员变动也成理由 7股预告明停牌
财汇局“睇到实” 业界宁弃小型内房核数工作
无独有偶,《REDD》引述消息,称罗兵咸永道计划逐步退出对中资民营房企的审计业务,并会更审慎发表“无保留意见”的业绩报告;状况较差的更倾向发表“保留意见”。
这一切也许与财汇局“发功”有关。该局去年表示,会对中国恒大2020全年及2021上半年财务报表展开查讯,并一并调查为其核数的罗兵咸永道,主要质疑恒大帐目有否遵守“适用财务汇报准则”,及其核数师有否就此遵从该准则。
有属四大会计师行的业内人士向《香港01》透露,财汇局扩权后,其工作的公司已经踢走规模较细、内部审计报告混乱的企业,主要因为可从以上公司收取的审计费用不多,又要额外人手,加上财汇局“睇到实”,所以宁愿不接。至于是否不会再为内房核数,该业内人士称,未知其他公司,但其所属的则视乎该公司的规模,同样规模较细的,公司亦考虑不接或辞任。
恐资产公允值“有排拗”
香港会计师公会理事、选委会界别立法会议员林智远接受《香港01》访问时表示,有留意相关报道。他认为,出现如此多公司如此多公司需要延迟发表业绩,主要有两大原因。
首先是资产公允值评估问题。他相信因应疫情及内地当局对行业的调控措施,如何影响资产公允值评估,上司公司与核数师之间已经“有排拗”。他举例,去年底大家都觉得市道畅旺,甚至有机会可以通关,“﹙我﹚楼下间餐厅话会执,因为业主加租!但今天回头看,听番你都觉得搞笑。”
由于资产公允值,是要测量师及核数师等,去为资产未来收益,如售楼或租金预期收入等进行评估,若果行情动荡,公允值好大机会有落差,“我听闻过,﹙公司﹚今日同你讲呢个数得,听日就话要改。”
但现时未能发表业绩的公司,都是以去年全年为一个完整财年,理论上公允值的评估,亦应以去年底为标准。林智远解释,情况的确如此,但核数师亦会用之后的市况,去了解当时的经济假设是否有变,“旧年又点会估到今日咁,可能忽略疫情因素,咁就要改。”
他坦言,若果不小心处理,最终仍是由核数师及上市公司负责,“我问过一啲大嘅会计师楼,帮上市公司做审核,佢哋都话(公允值)跌得好劲,但应该用(去年)12月31日去反映?定系今日去反映呢?”
他笑言,不同专家都用不同的方法,去推算疫情几时完、几多人因此离世,但他们即使出错,仍没有责任,“大家都系靠估,但核数师及测量师讲完要签名负责任,唔小心啲睇多两眼点得?”
上海浦西于4月1日起“封城”进行全民检测
赶死线“唔敢报自己中招”
另一方面,当然是疫情问题。他指今年情况与往年不同,大量市民“中招”,影响日常工作,“如果一间上司公司,两、三成人染疫,会计师楼又有两、三成,每一个部分已经少两、三成人做嘢。”同时亦影响文件交收,“银行又唔开,邮局都派唔到信。”
更甚的是,内地亦大规模爆发疫情,“好似上海,浦东过唔到去浦西,如果个客喺浦东,你喺蒲西就过唔到去,就算只系争少少嘢要处理,你都未必得,物流方面做唔到,签完确认书,你要拎返正本。”
他表示,自己早已提醒当局,若果疫情再度爆发,要提供充足时间及援助予上司公司及核数师,“因为你有deadline(死线),听过有例子,同事唔敢报自己中招,(若果)完全返唔到工点赶deadline?联交所好似铁板一块,完全唔改。疫情好似舒缓咗少少,但就到内地爆发……核数师同上市公司成为磨心。”
倘企业未能出业绩 倡仅发通告交代原因
他亦质疑政府及联交所容许公司提交未经审计报告的做法,反问公司一旦公布未经审核数字,但将来经审核后,两者差距太远,究竟责任谁属呢?“公司应该要确保数字冇分别,但就算两个人食饭,食乜嘢都可能会拗......最终出现好大差距,联交所又问一大堆嘢,甚至要付上法律责任,但点解一定要我(公司)负责?”
他建议,联交所应容许上市公司,以公告形式向投资者解释未能如期公布业绩的原因,是否受到“不可抗力”的因素,再由投资者去决定,而不是要求上司公司,在公布未经审核业绩与停牌之间作出选择。“市场好过瘾,冇人知将来会点,咪透过买卖成交去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