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为练英文搭讪外国人 马时亨穷小子发围︰勿被无力感影响你

撰文: 邝月婷
出版:更新:

高等教育愈来愈普及,但随之而来就是学历贬值问题,现时作为大学生已不如以往般“天之骄子”。新冠肺炎疫情更令今年香港经济陷衰退,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不再被视为例外。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前局长、教育大学校董会主席马时亨坦言,现时大学生身分并非“护照”,不等于毕业后一定找到工作,乃至平步青云,建议年轻人要肯拼搏、抱有乐观的态度及国际视野。

他接受《香港01》专访分享昔日自己由穷小子发围考入香港大学,及职场“上位”经历,希望借此勉励年青人,即使在逆境中,也要想想如何杀出血路。“你不要被周遭的无力感影响你,要有功力去撑住自己,想办法制造机会!”

马时亨认为,大学让年青人拥有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但不是人人都一定要读。﹙资料图片﹚

香港市民教育水平提升,愈来愈多人接受大学教育。马时亨觉得社会上有更多大学生是好事,因为大学可以培养人才,让年青人拥有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但所谓“行行出状元”,始终有些人非读书材料,反而是做生意的材料,例如苹果创办人乔布斯、微软创辨人比尔‧盖茨均非大学毕业,所以年轻人应视乎情况再决定是否要读大学。

他续道现今大学生身份并非职场“护照”,大学大学毕业不等于代表一定找到工作,雇主更为看重应征者自身才能,以及面试时的表现。“不是叫同学不要读书,但如果从职业来说,今天我们需要技术人才,你若不喜欢读书,可以修读技能课程,毕业后也可以做得好。”

港人需与各地人才竞争

时移世易,世界是平的,以往香港年轻人只需要与本地人竞争,现在则要与国际和内地人才“抢位”。 马时亨坦言:“我出道是在美资银行大通银行工作,当年银行请5个实习生,4个香港大学,1个中文大学,全部都是本地人;今日如果有银行请实习生,那5个人可能来自哈佛、清华、北大、剑桥,最后可能是香港的大学。” 在芸芸对手中,如何能够“突围”则是关键,马时亨教路年轻人要抱持乐观的态度及国际视野,还要愿意拼搏,“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就一定不会成功!”若以金融业为例,应征者更需具备一定的两文三语能力。

马时亨认为,年轻人要抱持乐观的态度及国际视野,还要肯拼搏。﹙李泽彤摄﹚

不少年轻人认为香港楼价高企,低下阶层的上流机会亦较小,这使他们充斥著无力感,而且对未来失去希望。马时亨坦言,年轻人买楼比以前困难得多,40年前他打工时,月薪1,600元,当时楼价每平方呎200元,即是买到8呎,但现在1.6万也未必买到1呎。惟他强调年轻人的人生目标不应只是买楼,而是要想想如何在工作岗位上做到最好,只要成为最好,工作表现出色,之后就会好事自然来,最终他们也可以买到楼。

“我差不多39岁才‘上车’,我在加拿大年薪29万加元,但交税后,我只剩下10万加元,用来养妻活儿后,所剩无几,我都是要好多年后,才有钱买楼,但因为我工作表现出色,最终我也有钱买楼,当然现在是更辛苦。”

与外国人搭讪改善英文

马时亨忆述自己出身寒微,一家5口居于北角一间面积只有100呎的板间房(大学毕业后,才搬到何文田爱民邨),要与其他租客轮流使用厕所和厨房,而中学时就读被称为“飞仔学校”的新法书院,“贫穷是向下的漩涡,但也是向上提升的动力,会有好大动力想走出贫穷”。为了力争上游,他除了努力读书外,也会在街上用英文与外国人搭讪,带他们游览香港的旅游景点,以改善自己的英文水平,最后他顺利考入香港大学。“当时我也有很多无力感,我英文不好,就读的学校也不好,我那里有上游机会呢,但最后我考进香港大学。到我工作时也是想尽办法打出条血路,而不是等机会来。”

马时亨出身草根,但凭个人努力,取得丰厚成果,谱写典型狮子山下故事。﹙资料图片﹚

马时亨因为要做三份兼职帮补生计而经常“走堂”,结果大学以三级荣誉毕业,但无阻他向上流。他称,大学毕业后便在美国大通银行工作,当时他被分配至负责地产商借款业务,惟总行因在美国借钱给地产商损手,故不倾向借钱给地产商。“好难借,可说是逆水行舟。”于是,他与另一同事每个月都撰写分析香港经济及地产市场的报告给总行,最终改变了总行的看法,他并获得派驻美国工作的机会。

其后,马时亨转往加拿大任职股票分析师,研究银行股,借分析加拿大银行在国际市场上的借贷及盈利情况,成功打出名堂,短短四年在数十名资深分析师中跑出,成首屈一指的分析师。“几十年前我打工时,都会觉得好无力,我在美资公司工作,看到晋升至高层的都是外国人,或者海归派,但并不代表我没机会,你要想办法来制造机会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