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永远的否定者Kurt Cobain

撰文: 方太初
出版:更新:
这就是Punk的本质,也是Grunge Rock的本质,老在质疑、老在推翻,老在延误与自己和解的日期。就是这样,Grunge才代表了那个时代,它不必真的风靡全世界,而是本质上回应了90年代:柏林围墙倒下,世界真的伤痕尽褪吗?不,分裂与距离总在发生。 就是这样立体的挣扎,才是那代人与Grunge的故事。
与妻子Courtney Love,曾一起烧掉Marc Jacobs寄给他们的衣服,不屑时尚将一切颠覆平面化。

从反时尚到时尚:并不那么重要的Grunge

从1989年Nirvana 推出第一张大碟《Bleach》,到1994年他自杀,不过五年时日,他的风格却长存于世,世人称为Grunge风,但还是拍下这经典太阳眼镜相片的摄影师Jesse Frohman说得真确:Grunge作为穿着风格,在当时并不是真的有超大影响,至少不如60年代的hippies,或70年代的punk,倒是Cobain本人,比起Grunge,无论是衣着的层面、还是音乐的层面,更影响其后的年轻人,因为他对自己真诚,他是真正的独立个体。

Cobain自己就说过,就算不是有人刚好将此命名为Grunge,这种音乐(这种穿衣风格亦然吧)也会有其他的名词去定义。也难说清是当时的街头文化使Grunge必定终于会出现,还是Cobain太突出,奠定了末世颓废风?

只知道他不喜欢潮流,但矛盾的是,他本身就是潮流。

他不喜欢潮流,但他随意穿的这件破毛衣,近年以超高价拍卖出去了。

1969年,Yves Saint Laurent从街头获取灵感,将花童的浪漫嬉皮风融进高级时装,但他本人大概并不真的那么在乎革命,电影《时尚大师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里,当外头年青人为五月风暴到处奔走时,圣罗兰与爱人及好友Betty Catroux、Loulou de la Falaise等人,躲在安全之处,在泳池中嬉戏。革命与街头作为一种灵感,一如中国、魔洛哥、秘鲁的异国风情带给设计的冲击。又或是2013年Saint Laurent秋冬系列,大量街头元素,Hedi Slimane特意起用女model及独立音乐人行男装骚,但那些瘦削至极的身形,也不知道是真正的态度,还是一种扮演。又或最眼前的例子,Supreme与LV联乘,原属街头的Supreme成为了橱窗中的摆设后,还是不是那回事?

A denial, a denial, a denial, a denial, a denial

如果一般人如我也接受不了这种矫情,无怪乎后来的Cobain一样接受不了自己。

他有时像逃兵。

90年代初的世界,像更美好,又更破裂,而Grunge的故事从西雅图说起。

60、70、80年代的抗争来到90年代,似乎有所回响: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东欧集团解体,德国统一,但世界亦同样未曾停止分裂,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战争爆发,而在美国西雅图,世界笼罩在股市崩盘的经济萧条中。一如大西洋彼岸爱丁堡故事《迷幻列车》,那些年青人找不到工作,厌倦社会,对人生感到失望。

Grunge Rock就此兴起,嘈杂、泥泞又黑暗,是一代人的愤怒,也是一代人的不安与无可安放的绝望。

在他最成功的日子里,他的脆弱与不安从未曾远离。

Cobain出生于西雅图Aberdeen偏远郊区的中下阶层家庭,早年父亲抛弃家庭,他自己就曾经因为母亲要他外出找工作,而到处流落在朋友的家,最后更有一段睡在Wishkah河桥下旳日子。

他内心的骚动并没有在他事业成功后褪去,反而是益加无法与自身和平共处。

在时尚里,表现得型格就够了。

太廉宜。Grunge的挣扎变得平面。

而Kurt Cobain永恒在唱,“A denial, a denial, a denial, a denial, a denial”,重复着他对自己的否定。忘了说,这是〈Smells Like Teen's Spirits〉里最后的歌词,而他讨厌在台上表演这首歌,因为这首歌成为了主流,不再带最初的否定自己、否定伪善世界之意……

或许藏在那墨镜后,是Kurt Cobain也无法面对的自己。

更多音乐与时装怎样改变时代,尽在【音乐人的时装魂】专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