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时装”推向非殖民化?

撰文: 李嘉㑣
出版:更新:

“时装”这两字,充满了殖民地的故事,以我们该如何重新思考历史和当前的文化呢?

Nike Hijab。(网上图片)

9月22日,San Francisco德扬艺术博物馆(de Young Museum)将展出以“当代穆斯林时装”为主题的大型时装展,从头巾到罩袍、Nike Hijab到Oscar de la Renta长衫特别系列,足以映射出西方魅力与阿拉伯文化的融合。博物馆馆长Max Hollein说:“有些人认为穆斯林妇女根本没有‘时尚’,但情况正好相反。”虽然他有可能是对的,但在西方众多国家之中,穆斯林时尚仍然受到歧视,如在法国和比利时,公众并不允许使用面纱,而其他国家也有部分禁令。

从历史上来看,西方的时装产业是源于欧洲的贵族文化。随后,“时装”更从白人的基督教观点出发,追求性解放和现代性的变革,而它对其他地方的引用,也只是个外化和拜物化的过程,并不是流动,而是横向的多元文化主义。“时装”总是对世界各地提供评论、幻想,因为大多数设计师都没有去过所引用的国家,它是一种制定规范的政治工具,暗示着西方世界文明的升华,以及提升其他地区殖民心态的延续和认受性。

(网上图片)

Alice Litscher说:“无论是现在还是通过重新评估的历史,都需要重新思考和解构时装,我们同时也要对它的想像力进行非殖民化。”过去的20世纪里,Yves Saint Laurent经常前往摩洛哥,这让他设计了Sahariennes、Loose、Pocketed等等的服装,更想像着自己在撒哈拉沙漠旅行,而这些例子却是无数的:John Galliano在模特儿身上重现日本的艺伎化妆、Jean Paul Gaultier在2005年推出了非洲系列。

当受殖民控制的地方,把文明的差异制度化,那种差异就会开始发挥作用,促进了文明转移,令这种谬误在西方和他之间持续下去。看似永无止境的文化“灵感”,人们也慢慢地对背后的“文化”故事渐渐不感兴趣,而着眼于当前的“制成品”。针对全球青年的时装公司,大部分也纷纷效仿这种现象,这也令我们更加需要重新思考当前的趋势。

资料来源: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