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Eddie Tso:在香港做时装要创造属于自己的模式
步出地铁站,穿过人流如鲫的繁华街道,转入波斯富街,只有一街之隔,但人流明显减少,今次走访的medium rare就是藏身于旧式住宅大楼之中。升降机是旧式的手拉式,以往曾在欧洲的公寓见过,不过在香港则买少见少。按下“四”字,升降机徐徐起动,推开升降机门,就能看到“medium rare”的门牌,走廊的灯光有点昏暗,旁边的一户却是平常百姓家,门外挂起一件件洗漱过的衣服,隐约听得到内里传来的电视机声。medium rare就是隐藏于这么一个平凡的住宅大厦里,却有著不平凡的经历。
medium rare?
推开玻璃门,店舖的设计以简约为主,白墙配上一盏盏路轨灯,予人一种开明的感觉。原来,装修,是自己设计的﹔音乐,只播自己喜欢的。
对于medium rare,更多的是image。
于是,在1996年,medium rare便在金百利“成立了”,当时店舖约70呎。提到店舖的理念,Eddie说:“rare故名思义就是指稀有的东西。但其实一开初并没有特别的理念,对于medium rare,更多的是image。”Eddie在美国时去过不同的vintage store、flea market,觉得medium rare应该是这种感觉。
关关难过关关过
medium rare在香港搬迁过几个地方,曾到北京开店、15周年时亦曾在台湾开15个月的pop up store。由最开头寄卖牛仔裤,到卖著重机能性的衣服、卖过Vintage、street style到日本品牌,22年间,medium rare捧红过不少品牌,只可惜出名了就被大型连锁品牌“抢”去,亦曾经有员工拿著他的货品去自立门户。Eddie说:“以往最骄傲的是有十多个兄弟一起打拼。”只可惜人生无常。可能很多人会认为Eddie是位有钱人,所以medium rare才可以一直经营。但事实不然,Eddie十分强调自己并不是富二代,年青时做过蓝领、打过工,亦曾“瞓过街”、“入过厂”,medium rare是他用血和汗所经营的。Eddie说:“我不求赚大钱”,虽然曾经过无数起起跌跌,但他相信“有骨气,就有埞企。”一句简单的说话中却蕴藏著一种淡薄名利的豁达。“希望可以让现时年轻人体验一下以往购物的乐趣”,这亦是他一直做medium rare的原因。
楼上舖令小声音存在。
在发展途中,租金与支持不足是很大的难关,所以medium rare一直以来,都以楼上舖的形式经营,而楼上舖令社会上的小众得以存在。说到香港人,Eddie说:“香港人很著重Label,只要够红,就会买,同时又十分精明,亦可以说是贪小便宜,香港人会不断‘格价’,要最便宜才买,宁愿花很多钱去买很多件便宜的衣服,也不愿买一件单价较高的衣服”,这亦正正反映了快时尚对时装业的影响。社交媒体盛行,年轻人喜欢穿上不同的衣服,自拍放上不同社交平台,要经常换转衣服自然会买快时尚,因为够便宜。衣服与人,本应是人去驾驭衣服,现在却有点本末倒置,被衣服牵著走。除了人,Eddie指:“现在的system也存在问题,例如pre-order其实只是想先赚钱”,整个时装界,其实都变成了以商业为先,而Eddie更重视的,是与客人的沟通。不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Eddie认为网络、社交媒体其实令小众的事物更为人认识,令人更容易去接触到,这亦是这个世代的优点。
对年青人的说话
追随别人,倒不如创造自己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