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情与欲望:萝莉塔服装与恋童癖
在芸芸的日本次文化中,萝莉塔文化(Lolita)相对为人熟悉,但原来萝莉塔风格服装源自阴沉扭曲的恋童癖故事?
萝莉塔众所周知是“ロリータ”的翻译名称,在日本自成一派的服装次文化。一如所有的次文化,萝莉塔拥有不同的风格流派和分支,但总括来说,他们的服装多演变自欧洲维多利亚时期的服装,撷取喱士、荷叶边、束胸衣、大散裙等夸张华丽却古典的元素建构而成,并根据色系、剪裁,以及与不同流行文化(如摇滚、庞克、甚至传统和服等)融合而决定流派。但所有的萝莉塔都讲述一个关键——就是可爱而年轻的美丽。
与恋童癖扯上关系的名字
可知道萝莉塔为什么叫萝莉塔?这名字源自1950年代末,一本由俄罗斯著名作家Vladimir Nabokov创作的小说《Lolita》,讲述一个中年教授爱上12岁继女萝莉塔的黑暗爱情故事。小说后来更多次被改编成电影,最引人注目的非由寇比力克(Stanley Kubrick)执导的1962年版(译名为《一树梨花压海棠》)。作品轰动文坛及电影界,因此在主流文化中,“Lolita”渐渐演变成恋童癖(Pedophilia)的代名词。
“Lolita”的日本化
至于这种被称之为“Lolita”的次文化何以因此命名,如今已不能考究,而大部分萝莉塔爱好者(不论是喜欢观赏或喜欢穿着的人)亦不认为这种服装会与恋童癖扯上关联,但透过观察文化脉络,其实还能看出些蛛丝马迹。萝莉塔文化宣扬可爱、年轻、纯洁而脆弱的形象,结合日本独有的“正太”动漫文化,这些莉塔爱好者透过非主流的服装风格和幻想身份建立独立小圈子,拥有逃离残酷现实生活的强烈欲望——同样是欲望,“Lolita”次文化的“恋童”并非暗示对未成年人的性欲,而是渴望变成备受爱护的小孩,是另类的欲望投射;这种文化的衍生与日本高压严谨、难以向上流动以及缺乏空间的文化环境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