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破万花筒幻象,小圏子倶乐部才是实相

撰文: 张凯祺
出版:更新:

下面提及时装人物面孔或较陌生,但切忌小觑他们在幕后释出的强大力量。

(Vogue)

肉眼见的时装世界似一个万花筒,日日新鲜获获金,大龙凤如改朝换代、权贵角力、道德争议不时上演。而德高望重的角色,多由设计师饰演,走完骚、露个脸、挥挥手,这手掌仿佛在解除下季潮流的封印:“听我讲!创出潮流我号令八方”。风骚或风光背后的实情,时装,真是由造衣者主宰吗?让笔者将“时装人”概括分类:每天读读时装新闻、逛逛展览,顶多叫fashion outsider;行内人例如时装设计师、公关、编辑,称得上insider。还未完,还有in-inside,就是一群操纵时装生杀大权的幕后玩家。

Ashley Brokaw被《纽约时报》册封为时装界隐形之手(most unlikely power player),任职《Vogue UK》试镜总监,专帮大牌子发掘天桥新面孔,即为新一代众生美的标准下定义。(New York Times)
(《少林足球》截图)

玩家大多胜任不止一个职位,头衔叫造型师、顾问、媒体工作者、写手,但职责却包罗万有:编辑走去设计品牌时装骚造型,替品牌撰写公关稿,转个头又在杂志撰稿,喂,个个都是谢贤,球证旁证都是自己友。这个年头还跟我谈专业诚可贵吗?人家是不会安守本份,乖乖死守辨公室打稿光景不复存在,最好百足千爪,捞得愈多愈高兴。

介绍完这些人物,就为了道出一个严峻的问题:围炉。不厌其烦重用上述例子,当你打开一本600多页的杂志,满以为集合了数百个时装灵魂的载体,可以找到不同的设计、风格、美学。但恐怕要你失望,小圈子下的纸本,所传递的意识形态是明显薄弱,更易看到一式一样的版面,因为撰稿和广告策划根本是同一人!“围炉”一现象更见于时装颁奖典礼,好似香港年年都是容祖儿陈奕迅(今年例外),以美国CFDA Fashion Awards为例,Marc Jacobs、Tom Ford都是老是常出现最佳例子。颁奖礼少不了赞助商和评判,他们的共通点除了独具慧眼,很多时都是时装杂志编辑,又是同一堆人。幕后玩家褫夺了社会美学的主导权,我们就被喂饲他们定义的价値观,今年流行什么、明年淘汰什么、什么才叫美女,通通同一班人话事。好像BoF资深编辑Tim Blanks说道:“Anna Sui多年来都做为人惊叹的设计,发不了围,就因为Anna Wintour不喜欢她”,真的是宁得罪小人,勿得罪总编呢。

听过中国资深时装编辑Shaway Yeh说过:“Media is telling the truth”,明明是阿妈是女人的道理,但这句话套用落时装传媒的生态,就不是理所当然,亦鲜有人质疑时装世界遮盖真相-本质根本是小圏子倶乐部。

参考资料:The Fashion L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