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曾国祥:服装造型作为导演讲故事的工具

撰文: Timothy
出版:更新:

凭《七月与安生》获金马、金像等重量级电影大奖提名为最佳导演的曾国祥(Derek)谈电影与服装,实在是再适合不过的人选。《一物》与他从电影语言漫谈到个人时尚,深入了解他的创作与风格。

曾国祥(Derek)身兼演员和导演两个岗位,造型也会随不同场合而变化,但主要还是以舒适休闲为主。外套、上衣及长裤:Junya Watanabe MAN(陈嘉元摄)

或许很多人都先从“曾志伟儿子”的身份认识他,或者是《志明与春娇》那个带点痞子气的春娇弟,但第一次对曾国祥(Derek)这名字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他首部执导的《恋人絮语》——电影与著名学者Roland Barthes的著作《The Lover’s Discourse》同名,对所谓“文青”有很大诱惑;电影内容、拍摄手法和风格更让人出乎意料地惊喜,不禁对他多加留意。

Derek认为造型对呈现电影故事,以及对演员投入角色有重要影响。外套、上衣、长裤:WTAPS(陈嘉元摄)

Derek笑着承认:“小时候的我的确自以为文青,甚至愤青!”所以他从小便对时装、购物等事嗤之以鼻,甚至有点反感,但却对电影情有独钟。毕业后回到香港,他毅然投身电影圈的幕后,由助理开始做起。回想当时在电影圈起步,他说:“我从来都以做导演为目标,只是后来有人找我当演员,觉得曾志伟的儿子拍戏有噱头,才误打误撞成了演员。”也是在那个时候,他才真正留意服装造型的意义——因为在电影里,衣服从来都不只有“得个靓字”的无用功。

王家卫、张叔平与杜可风是Derek非常尊重的前辈电影人,因为他们将影像和镜头的唯美标准推到极致。(《花样年华》剧照)

在Derek的眼中,电影、服装和潮流的关系密不可分,甚至隐隐反映文化脉络。“时装、潮流甚至是设计,都会对电影和导演的想法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虽然导演并不会因为某种潮流或服饰开拍一套戏,他们的作品却像潜意识般反映着一个年代的面貌。从角色的造型、场境的摆设、以至色彩的运用,我们总能透过这些端倪看到文化的演变。谈及最喜欢的电影造型和美术指导,他感叹:“当然非王家卫、张叔平与杜可风这个出神入化的金三角组合莫属!他们的电影作品拥有1960、70年代老香港的风格,将影像和镜头的唯美标准推到极致,甚至隐隐比真实的香港更美更浪漫。”

随着年纪增长,现在的Derek已经懂得欣赏时装背后的心思和手艺。外套、上衣、长裤:WTAPS;球鞋、背囊:Kenneth Cole(陈嘉元摄)
《七月与安生》中也有Derek暗藏的服装语言。(《七月与安生》剧照)

服装是电影角色的外皮

“入行这段日子,我以演员的身份与不同的导演合作,乘机在台前幕后成功偷了不少师,对电影制作了解更深。”Derek续说:“很多时候,演员首次完全投入角色的时间,便是他/她首次试造型的时候。”他形容,服装造型其实是那个角色的一层皮,描绘他的形象之余,也是为了掩盖演员本身的真面目,为演员的演技加乘。“有些演员换了造型,像上了身一样完全改变自己的性格、动作;也会有些演员主动向导演和造型师提出意见,展示他们对角色也有一定的解读和诠释。”

在Derek的作品中,他同样有运用简单而隐晦的服装语言来展示故事的推移和角色的心理变化。“《七月与安生》前半部,安生多穿红、橘等颜色鲜艳的服装,表现她奔放、澎湃、反叛的真性情;七月的服装则偏深沉和素净,配合她内敛、沉实的个性。但随着故事的推移,两人在成长中改变了性格,服装上的色调也开始交换。”观众或许未必能留意到这种转变,但仍然能够低调地影响着电影的气氛。

Derek笑言自己不懂穿皮鞋,就算“去饮”也是西装衬球鞋。恤衫、毛衣、长裤:Junya Watanabe MAN;球鞋:Kenneth Cole(陈嘉元摄)
Derek现在的造型偏向沉实而修闲,谁知原来他在青少年时期竟“反时尚”,只爱穿嘻哈风格的宽Tee阔裤。恤衫、毛衣:Junya Watanabe MAN(陈嘉元摄)

间中“发吓姣”也不错

正如Derek所说,电影风格间接反映潮流文化,自然也反映导演本人的风格。就像《七月与安生》那种清新和素净感觉,现实生活中的Derek由始至终都不是奢侈品牌的拥趸。“我喜欢舒适的服装,也受家人影响不爱名牌,任何印上很大一个品牌标志的衣服我都不会穿。”他笑言自己越大越贪靓,喜欢“花心思去令人觉得自己没有花心思”的简约造型,的确与他的执导风格非常相像。

“不过,”他又笑了笑:“间中‘发吓姣’,花俏一点也是不错的。”大概是暗示自己也是一个勇于尝试新风格的人?“执导电影方面当然也是同样。我还是一个新进导演,总希望有机会尝试一些小品以外的电影类型,就当让我寻找、建立适合自己的风格。”

场地:Bar Ginger(中环安和里12号地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