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武士之父:从星战第一代造型师John Mollo的设计解构原力
趁《星球大战:最后绝地武士》(Star Wars:The Last Jedi)今日上映,或许我们能回顾电影的服装设计,以及电影系列造型指导John Mollo的故事。
撰文:Tobey Cheung
如果笔者将电影比喻成晚餐,前菜为拍摄手法、主菜会是剧本,而桌上的餐具与器皿则是服装设计;一个青花瓷碗或是骨瓷碟,已经足够表达出是什么派系的晚餐。今日正式上映的《星球大战:最后绝地武士》(Star Wars:The Last Jedi),继承著经典三部曲及前传三部曲的人气,自然成为今个圣诞的指定大餐。系列拥有40多年历史,依然具有话题性,就不得不谈及最元祖的服装设计师,能够把科幻创新的元素演变成经典。要数当中最著名的,应该会是唯一一位以《星球大战》名义,于奥斯卡金像奖获得最佳服装设计的John Mollo──电影界称他为“黑武士之父”。
《Star Wars》是John Mollo的首个作品,入行时也有一个小故事:他原是一位军事历史学家,撰写多本关于军装书籍,后来在《英列传》(The Charge of the Light Brigade)和《乱世儿女》(Barry Lyndon)等电影中担任顾问。1976年George Lucas开始筹备《Star Wars》时,先是邀请负责《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的服装设计师Milena Canonero合作,可惜她手头上有工作,于是推荐了助手Barry Lyndon与John Mollo。在《The Making of Star Wars: The Definitive Story Behind the Original Film》一书中,George Lucas直言要找对军事有深入认识的人,而不是舞台设计师,Mollo自然正合他意。而Chris Taylor的《How Star Wars Conquered the Universe》书中提到,当时Mollo只得到$90,000美元作设计资金,就当时电影界而言却是非常有限,但亦无阻他的创意,直让他首次入行的作品成为代表作。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黑武士之父
《Star Wars》最象征性的人物黑武士(Darth Vader)就是由Mollo一手设计。当时他参考多本军事书籍,分别从二战和越战时期的军服寻找灵感,最后用上二战的纳粹军头盔作蓝本,加入军事防毒面具与日本武士头盔的元素,塑造出黑武士的面貌。衣服方面则由1970年代的电单车服装与教会的长袍为基础,设计出斗篷形外型。为何用上全黑色调?因为想配合George Lucas追求的真实感,在他眼中鲜艳色彩于画面呈现方面不佳,所以电影中的造型大多以黑、白、灰为主调。
而在突尼斯(Tunisia)拍摄沙漠的一段,Stormtrooper(为人熟悉的“白兵”)背后的装置,原形则是伦敦童子军店买金属背包架,再将两个塑料种子箱结合,加上实验室的管子并且喷黑。时至今日,这些经典角色的造型深入民心,《最后绝地武士》中的造型设计亦大多以此为基础原形。
服装的原力
在设计绝地武士的时侯,导演George Lucas要求服装朴素却能超越时间,以受众理解和熟悉的原型设计。Mollo为Obi-Wan Kenobi的设计服饰时,在长袍上加入源自修道士袍子的兜帽,呈现出中世纪的隐士气息,同时配搭粗糙的麻布编织物,利用质感强调绝地的精神修炼;而衣身则由日本和服摄取灵感,糅合日本武士与修道士的轮廓,色调与质感暗示著简朴与纯洁的理念,成为绝地武士雏型。不难发现此造型理念,延续至今集Kylo Ren、Luke Skywalker和Rey等角色之中。
同时,Mollo不单是造型师这般简单,更要利用造型设计去说服演员演出。他曾说:“起初我画了数张草图,George后感到满意的同时,表示难以说服Alec Guinness去演这个角色,他建议我把素描图拿给他看,想不到最后这个方法居然奏效。”所以,如果不是Mollo的手绘设计图,今天也不会有如此经典Obi-Wan Kenobi。说起来,造型的确能为电影角色和故事增添不少说服力。
父亲之死
John Mollo透过《Star Wars》获得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后,旋即受到电影节的垂青,期后参与20多部电影与电视剧的服装设计,1983年再凭《甘地传》(Gandhi)获得另一次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奖;而另一经典之作则是由Ridley Scott执导的科幻神作《异形》(Alien)。在不同的作品中,他都能够配合电影中独特的世界观,营造出超现实的服饰。不幸地,今年10月John Mollo因血管性失智症离世,享年86岁。适逢新一集《Star Wars》上映,也算重谈这位电影服装设计师的好时机,让各位细细欣赏他的设计,同时感谢他为这40多年电影服装文化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