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启示录:4套时装真人骚教晓你的事

撰文: 添子
出版:更新:

真人骚(Reality Show)的好看之处是参加/赛者的即时反映,没有剧本、不能预料。而时装真人骚够吸引,除了因为行业本身瑰丽糜烂的性质,更是因为观众对时装人的美好幻想——究竟fashion insiders是否全都讲话mean爆不留情面?是否全都像电影一样明争暗斗波谲云诡?

当然,讲明是真人骚,有真实成分也有故意做骚的嫌疑。我提及的这些时装reaity shows当然耳熟能详,不少都是我们求学时代的时装启蒙;但当你重新翻看这些经典时,看着星级评审的嘴脸和态度,或者能找到老板/客户/买手的影子。已经投身职场的时装人当然共勉之,但有意成为时装界一份子的,却还是能够从中“学嘢”,了解行内人应该具备的特质。

《Project Runway》最经典的评审组合:(左至右)Micheal Kors、Heidi Klum和Nina Garcia。(视觉中国)

必备之一:强心脏

除了超模Heidi Klum那句“One day you are in, and next day you are out”,还有Tim Gunn那句“Make it work”说到嘴烂之外,作为观众当然最期待mean精评审Michael Kors和时装总监Nina Garcia的尖锐评语,但站在设计师的角度则不好受了。新进设计师总想透过作品呈现自家美学,殊不知却会换来狠心评语,可能是来自客人的一句“这样的设计也值这价钱?”,或是买手的一句“这些款式/颜色不流行”,变相否定背后付出的心血。曾经访问过一位独立设计师,他直言最伤心的一句话是“你一件衫等于四、五件H&M!”但觉得失望也不要绝望,拥有强心脏,懂得筛选有建设性的意见、隔走恶意批评,也是设计师必学的事。想来《Project Runway》的前任评审Michael Kors也经常被人骂的。

《ANTM》的经典海报,这节目早已成为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回忆。(视觉中国)

必备之二:目标与热情

新一季的《America's Next Top Model》与主持Tyra Banks一起回归,当然不能不提。有“超模之母”称号的Tyra出名喜欢提携新进模特儿,对待行内人也是热情友善;虽然她在《America's Next Top Model》中对参赛者一直严厉,表现出来却更像望女成凤的母亲,深得观众喜爱。所以当她在第四季对参赛者Tiffany Richardson大发雷霆时,实在出乎所有观众的意料。当时Tyra直指Tiffany令人失望,因为她“当整个节目是笑话,不懂得从失败中学习。”当然,有观众阴谋论指这是催谷收视的手段,让Tiffany成为人人谈论的众矢之的;但毫无疑问,不论你想做模特儿、设计师还是编辑,时装界就是如此残酷。如果你不懂得时常处于作战状态,迎接瞬息万变的机遇,可能你就是另外一个Tiffany。

时任时装新闻总监Anne Slowey曾经为《ELLE》粉墨登场,以“邪恶”高级编辑的身份当真人骚《Stylista》的评审。(网上图片)
各个《Stylista》的参赛者各出奇谋争夺《ELLE》助理编辑一职,只是胜出者Joanna Cox(右四)亦早于2010年离职,更有传闻指她受高层编辑打压而屈曲不得志,花边新闻比《Stylista》更好看。(网上图片)

必备之三:创意与应变能力

瞬息万变的时装界,懂得“执生”应变是很重要的事情,尤其当你的志愿是当一个造型师或时装编辑。与其他的时装真人骚不同,《Stylista》以时装杂志《ELLE》的办公室作为背景,胜出者可赢得杂志的助理编辑的位置。撇除时任时装新闻总监Anne Slowey那些模仿《The Devil Wears Prada》的“演技”,以及不可能在真实工作环境出现(至少在香港的编辑部不会)的“Assistant tasks”,其实参赛者需要解决的工作还算贴近现实。大至与明星拍摄封面、和模特儿拍摄时装大片,小至写文章、在办公室琢磨排版,这些都需要记者、编辑以及排版设计师的高度配合,拍摄时更需要就地取材和即时应变。曾经有编辑朋友因为品牌衣服临场“甩底”而要重新设计与拍摄场景配合的造型,或者预计室外拍摄却遇上不测风云等等,少点准备工夫和临危不乱的心境也不能。

《House of DVF》剧情其实大同小异,唯一吸引的是DVF频频讲金句,为节目增加可看性。(House of DVF)

必备之四:合作态度

看《House of DVF》时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期望,始终时装真人骚有太多经典珠玉在前;但当她对着其中一个参赛者说:“你不需要做一个八婆去获得成功!”(You don’t have to be a bitch to be successful),我才觉得这应该是整套真人骚的主旨(可能也适用于绝大部分人的情况中)。可能是因为看得太多有关时尚的电影,一般人总觉得时装人自带一种自矜金贵的错觉;但相反地,越有创意、能力和知识的行内人,待人接物越是温和有礼,因为时装是讲究共同创意的工作——从设计、造型、化妆、拍摄到销售,每个阶段都环环相扣,得罪人多称呼人少的,也只会自食其果。

影片制作:Nikki Ts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