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稚园社工】学童问题预防胜于补救 社工:家长信任最重要

撰文: 陈乐希
出版:更新:

中小学有驻校社工为学生、家长和老师提供服务十分常见,但幼稚园也有驻校社工就不是人人都知道。幼儿教育是小孩成长的根本,很多中小学时期出现的学童问题,其实只要在幼儿时期及早处理便可以得到改善。有机构深明这道理,便向幼稚园提供驻校社工服务,希望社工、学校和家长可以有更紧密的联系,及早处理小孩的成长问题,让他们有更愉快的成长经历。可惜现时政府资助不足,机构和教育界都希望政府能增拨资源,把幼稚园驻校社工资助常规化。摄影:龚嘉盛

社工萍萍姑娘今年是第二年在大埔浸信会幼稚园天泽邨分校工作,每星期有4日驻校,每天9小时。学校在星期六或其他非工作天有家长活动,或者有其他事情需要她帮忙,她都会出席,例如开学的连续几个星期,都会回校帮助新生适应。

幼稚园驻校社工的服务对象包括学生、家长和老师。萍萍姑娘会定期举办教育讲座、亲子活动,家长有个别需要的话,也会单对单跟家长进行辅导,或者作社区支援的转介。她也会特地入班观察,了解学校每个学生的上课情况和情绪,从而提供援助。例如看到学生专注力不足或者情绪不稳,萍萍姑娘便会在自选课的环节,把6至8个学生组成小组玩游戏,进行专注力、社交或情绪训练。有个别学生可能因不同家庭需要,例如单亲家庭、家中有亲人过世,而情绪受影响,亦会有个别支援,例如透过游戏治疗帮学生疏导情绪。同时亦会跟家长倾谈,学校跟家长双管齐下。

小朋友看到手铐可以想像成一个“0”字、“3”字。他会将学习得来的知识,在游戏中跟你分享。在成年人的角度看它是个普通手扣,但对小朋友来说它可以是学习的媒介。

游戏治疗观察学生状况

学生跟萍萍姑娘有最多互动的时间,就是进行个别游戏治疗的时候。学生可以选取自己喜欢的玩具,在玩耍的过程中,萍萍姑娘便会从他的行为,或者跟他聊天时的对话,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从而进行辅导。某些游戏治疗的玩具会比较极端,有手铐、枪等,但一些不懂得表达自己情绪的小朋友,可以透过它们,让旁人窥探到他的心理状态兼让他自己宣泄。“有小朋友曾经将手铐铐在脚踝上,原来他在家受了伤没有人照顾,他不会直接说出来,但会透过某些动作让你发现,再跟你诉说原因。”萍萍姑娘说。

黄妙玲校长更指,“曾经有小朋友用玩具枪指向玩偶,表示想杀死它,辅导员在倾谈之间了解到,原来他爸爸经常对他动武。小朋友在教养上得到不公,无法还手,便在这些治疗中宣泄出来。”这样亦让校方和社工知道小朋友的需要,方便他们帮助家庭修复亲子关系。当小朋友渐渐不再选择那些极端的玩具,可能代表他心中的不安已经宣泄出来,解开了心结。

教小朋友不难,最重要是如何教好家长、改变家长,因为家长才是跟小朋友相处一辈子,我们只是三年。
黄妙玲 大埔浸信会幼稚园天泽邨分校校长

在辅导学生的工作上,萍萍姑娘认为解构他们偏差行为的原因是最困难的,“小朋友的一个行为表现出来,其实我们只是看到表面。家庭成长背景中每一样东西都会影响小朋友,我们要从不同方面搜集资料,分析背后最大的原因。而搜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阻碍,要各方面配合才可令小朋友全面地成长。”

黄校长则认为最难的是跟家长建立信任,“小朋友一点都不难教,最花心神的是如何令家长明白,我们的介入只不过是协助他让小朋友有更好的发展”。她又指,“最重要是如何教好家长、改变家长,因为家长才是跟小朋友相处一辈子,我们只是三年”。

合作需要信任

社工和学校的热心,也需要家长对他们的信任,才可以成功协助小朋友解决问题。黄校长很感激家长一直以来对学校和社工的信任,有需要时会主动找他们提供协助。最明显的证据,就是黄校长在刚接手这所学校时,只有4名家长参与家长讲座,现在平均已经有90多个。

她指过去有家长用了不合适的方法教养小朋友,令小朋友在学校的情绪非常波动,经常发脾气甚至动手动脚。学校得到家长的信任,跟家长保持紧密的沟通,虽然拉扯了一段时间,最近把小朋友送往寄养家庭,但小朋友有新的生活后,在校的情绪稳定下来,学习的能力亦明显提升。他更在最后一次的游戏治疗中问候萍萍姑娘:“你有看医生吗?生病不可以吃糖。”看到小朋友成长和转变是令校长和社工最欣慰的事情。

信任需要相处

要得到家长的信任,幼稚园社工需要长期驻校才能事半功倍。家长一个星期有4天或以上可以遇到萍萍姑娘,萍萍姑娘又会主动跟家长打招呼、聊天,关系十分紧密。过程中除了家长会透露少许生活状况,萍萍姑娘又会留意家长或小朋友的异样,了解他们的情况,“可能平时家长会有笑容,但今天眉头深锁,我会走过去问候一句”。有时候只是一句问候,家长已经会觉得很亲切,会觉得是朋友之间守望相助,更愿意吐露心声。一些悲剧或者特别事件便可能会及早得到处理,甚至乎得以避免。

其实现时愈来愈多幼稚园有驻校社工,但可能限于资源的限制,驻校的时间、日数未必足够。有团体会有一个驻校社工走访3、4间幼稚园,每间去一天甚至半天,有时又根据个别活动计划才会到校,活动完成后又会离开学校。可想而知,辅导工作的成效必定不及长期驻校的社工。

幼稚园比中小学更需要驻校社工

大埔浸信会社会服务处为5间幼稚园提供驻校社工服务,其中4间是每星期4天,1间是每星期1天,他们明显看到驻校时间跟辅导成效是成正比的关系。而服务处的助理社会服务协调主任孙美琦更表示:“其实我们现时社会谈论的学童自杀和压力问题,往往都是因为学童在幼儿阶段的辅导和训练不足,上到小学一下子要面对功课上的压力,家人又不懂得处理,令亲子关系变差。”她指,政府不应等到问题出现才作出补救,应该在学童问题出现前进行预防的工作,问题未深化前及早处理。

现时小学在全方位辅导服务得到政府的常规化资助,每年会有一笔款项给学校,让学校选择聘请社工、辅导老师或坊间机构举办活动。而幼稚园的驻校社工服务往往都是由外间的团体提供,或者由校方在经常性开支中向政府申请,以自资的形式去做,要在其他方面减省支出。政府或者有增拨资源至家庭服务中心,但这类型中心需要家长主动、有心、有时间走进去寻求协助,而当所有小朋友都要上学时,驻校社工在学校可以有更多空间和机会做品德教育及辅导的工作,比起外间的服务中心来得更实际。希望政府能了解幼稚园的需要,在驻校社工服务提供常规化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