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揭9成受访中学生遇负面情绪没求助 团体倡减少“求助标签”
过去一年,香港学生自杀个案上升,情况堪忧。香港基督教服务处今日(13日)发表研究,发现逾七成学生认为“学业问题”为自杀原因,其次是家庭关系及人际关系。另外,有约九成人面对负面情绪时没有求助,在疫情后情绪问题更恶化,建议政府应牵头各界加强公众教育,减少对求助的标签。
受访学生认为“学业问题” 为引致自杀主因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现时为20间中学提供驻校社工服务,于今年11月进行“学童自杀与求助研究”,由社工与150名中学生面谈,进行深入的个案访问,了解他们对自杀的看法及求助情况。受访者分布于中一至中六,其中最多人来自中三(25.3%),最少为中六(6.7%), 约四成人(44.7%)曾接受学校社工个案辅导服务。
另外,结果揭示学生自杀受多重因素互相影响,有约九成人面对负面情绪时,没有向老师、社工或家人求助。根据个案访问,“学业问题” (72.7%)、“家庭关系”(48.0%)及“人际关系”(26.0%) 是最多学生认为引致自杀的原因。服务处分析,学生选择自杀的原因往往并不单一且互相影响,令他们难以启齿,不懂寻求协助。
遇负面情绪 逾四成人选择游戏娱乐或向朋友倾诉
研究亦反映,学生面对负面情绪时,逾四成人选择“游戏娱乐”(44.7%)或“向朋友倾诉”(40.7%),但只有仅约一成人会“寻求老师或社工协助”(10.7%)或“寻求家人协助”(10.0%)。至于学生寻求不同人士协助的意欲,首三位分别是朋友(6.8分)、社工 (5.6分)及家人 (4.9分),而老师(4.0分)的排名则低于网友(4.4分)。对于寻求他人协助,学生首三个顾虑是“担心传开或被嘲笑”(30.0%)、“怕被批评或追问”(16.7%)及“不被理解”(14.0%)。
疫后情绪问题恶化
服务处整理过去五个学年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数据,涉及超过12,000名学生,发现“情绪或精神健康”、“学习”及“成长发展”最需要社工支援。研究发现逾六成学生于疫后在“情绪或精神健康”方面有服务需要,较疫情期间多一成。服务处建议,加强公众教育,从社会、学校及家庭层面释除学生对求助的顾虑,并支援学校、家长及朋辈,强化及早识别机制。
家长不断学习与女儿相处 尝试聆听与调节心态
家长黄先生分享指,育有一名就读中学的女儿,她在踏入青少年期后有不少变化,对此曾感到无助和沮丧。但是他不断学习与女儿相处,尝试“聆听”、“调节心态”来与女儿沟通的方法。黄先生称:“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其实十分简单,就是希望他们健康快乐,一家人每日开心共处。”
学校训辅人员协会建议创造师生重建信任的空间
香港学校训辅人员协会副会长李建文校长表示,过去数年的疫情对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减少了他们与老师建立关系的机会。他指,很多学生回校后不善于表达自己的需要,对向他人求助有保留,令老师难以发现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学生。
他建议政府为学校创造条件,让老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与学生重建信任关系,有助及早识别有需要的学生。同时,他强调学校需建立完善的精神建康支援系统,推动全校参与的预防性、发展性和补救性工作,师生及朋辈共建一个安全网,令有需要的学生更安心地求助,也让老师有能力支援。
部份自杀个案在校表现不俗难识别 应减少对求助标签
香港基督教服务处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服务主任钟慧妍表示,2020 年至今,服务处共处理六宗自杀身亡个案,经分析后发现,六名学生均承受长期生活苦况,例如单亲家庭、贫困或与家人关系欠佳等。她续指,几乎全部学生均没有向社工或老师求助,他们在学校的表现不俗,难被识别,另外有一半学生曾向朋辈透露其轻生念头,而事后其朋辈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情绪困扰。
服务处建议,政府应牵头各界加强公众教育,减少对求助的标签,释除学生求助的顾虑。至于学校要建立关爱校园文化,创造空间及机会让老师了解学生,加强师生连系,长远建立互信关系。另外,支援家长应对子女成长需要,并鼓励朋辈互相守望,协助学生适时求助。